原來,這張照片裡是多位前臺北市長以及議長排排坐的世紀大合照,包括:許水德、吳伯雄、黃大洲、陳水扁、馬英九、郝龍斌等人。看似一張簡單的合照,其實內藏柯文哲渴望臺灣內部和解的理想,他直言,放下對立,才可能邁向共融、共好的未來。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對全球而言,是特別的一年;對臺北市而言,2020年更是別具意義的一年,因為今年是臺北市設市的100周年。
柯文哲一一細數過去幾位前任市長的貢獻,例如:已故總統李登輝興建翡翠水庫,讓臺北市不缺水;許水德市長任內動物園搬遷至木柵;北市5條快速公車路線,則是在吳伯雄市長任內展開。
接著,柯文哲指出,黃大洲市長決定基隆河截彎取直與大安森林公園動工,甚至六條捷運同時開工等政策「都很勇猛」,因為牽涉拆遷住戶及交通黑暗期,這些政策當時都無法討好選民。
臺北市第一位民選市長陳水扁致力拆除違建,將市政櫃台降低;馬英九市長愛好運動,興建各區運動中心;YouBike、1999市民當家熱線則是接棒的郝龍斌市長的重要政績。
圖/「北門廣場」為西區門戶計畫樞紐創造國門意象。
臺北市在歷任市長的奠基之下,擔任市長已有6年時間的柯文哲,他常思索:「應該留下什麼樣子的臺北給下一代?」
「政治的核心就是『執行力』,執行力與效率才是國家強大的關鍵!」「臺灣的政治問題就是計畫太多,執行力實在太爛!」急診科醫師出身的柯文哲重視效率,他話鋒一轉地指出,執行力是他擔任市長的信念。
柯文哲以四年前拆掉忠孝橋引道為例展現執行力。往前追溯,拆掉忠孝橋引道是早在好幾任市長前的政策,礙於恐造成3個月的交通黑暗期遲未執行。
原本披著醫師白袍的柯文哲以「白色力量」在政壇颳起旋風,進入市府後,團隊利用春節期間的6天時間拆掉忠孝橋引道,更在第二任時,只花87小時拆除中正橋引道(重慶南路高架橋),團隊工程以「小時」為單位,堪稱軍事行動的規模,意味北市府的效率已脫胎換骨有如企業一般。
象徵臺北建城的北門是西區門戶計畫之一,經過拆掉國光客運西站、鐵路警察局、忠孝橋引道等大工程,闢成公園,鋪上人行道,昂然的城門躍然於前,旋即成為打卡熱點。
完成西區門戶計畫後,東區門戶計畫將有秩序地實施,未來5年,臺北市改變最多的將是南港,其中公宅3400戶,年輕人直接在此就業居住,減少通勤,避免交通阻塞。
圖/中正橋改建工程完工後模擬圖。
柯文哲要帶領臺北市政府團隊把「過去幾十年沒有人要做好的事做好,」像是環南市場、第一果菜及魚類批發市場、南門市場、成功市場、北投市場等5大市場改建都在他任內開工,即便沒在他任內完工也要去做,禁建50年的社子島、大巨蛋等,柯文哲也認為應該要解決與善後,因為他堅持「絕對不債留子孫」。
「政治是落實在人民生活中的每一天,該做就要去做。」像是劃設馬路的綠色人行通道,大大降低車禍死亡率,按照人口比例計算,是六都最低。雖然不是什麼大工程,但人行道要劃左或劃右都要與里長好好溝通,因此,「為政之道,就是要耐煩而已。」柯文哲強調。
2017年於臺北市舉辦的世大運讓許多人仍記憶猶新,世大運「讓臺灣走出世界,世界走進臺灣,」讓柯文哲引以為傲的是60座場館準時完工,沒有追加預算,總編列198億預算,實際使用147億元,節省51億元,堪稱臺灣工程史上的奇蹟。
不過,柯文哲坦言,他擔任臺北市長的前兩年BOT(興建營運移轉)是掛零,但民間投資金額從2017年的299億元、2018年的591億元,陸續增加到2019年的913億元,因為投資人觀望了2年,認為北市府是可以信任的。這些亮眼的招商成績讓他相信:正直誠信按照公開透明的規則還是可以做生意。
外國直接投資(FDI)則有75%在臺北市,「因為在臺北市投資比較單純,不複雜。」有外商直接向他表示。「改變臺灣,從首都開始,」柯文哲希望從臺北市開始,讓正直誠信可以成為臺灣新的政治文化。
圖/為倡議穆斯林友善環境,臺北是臺灣最早舉辦開齋節歡慶活動的城市之一。
「多元開放是臺北的特色,只是過去20幾年來意識形態的對立而被扭曲,只要恢復特色,臺北可以做得更好!」柯文哲舉例,全世界只有一個非回教國家有開齋節,是在臺北;今年有全亞洲最大的同志遊行,共有13萬人參與,也是在臺北。足堪顯示:百年臺北,邁向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