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宗直轄市長罷免案!看懂「罷韓」風波的三個關鍵

首宗直轄市長罷免案!看懂「罷韓」風波的三個關鍵
作者:高宜凡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0-06-05

醞釀多時的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結果將在不久後揭曉。究竟這場史上第一起直轄市長罷免案,有著什麼樣的特殊意義?未來又可能帶動哪些連鎖反應?請看《城市學》的解析! 

最新開票結果:韓國瑜out!高雄人創紀錄成功第一次罷免直轄市長

就在明天(6月6日),台灣將舉辦史上第一宗直轄市長罷免案。根據高雄市選舉委員會統計資料,倘若當地逾230萬位選民有超過25%(57萬4,996票)表示同意,上任才一年半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就會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被罷免的地方首長!

在等待結果出爐前,我們可從三個角度來思考,延燒了大半年的「罷韓」風波。

「落跑」惹議!政治人物別再輕忽承諾

首先,是政治人物的誠信。

在高雄耕耘多年、已蟬聯五屆市議員的吳益政觀察,韓國瑜能在2018年翻轉高雄政壇,源自綠營在高雄執政長達20年、城市發展卻處於停滯的厭倦感,讓選民產生「換人做做看」的心態,加上他當時一語道破高雄面臨的諸多困境,如年輕人北漂、又老又窮、南北差距等,因而贏得不少選民支持。

韓國瑜上任短短一年半,外界觀感及輿論評價已出現極大轉變。圖/韓國瑜上任短短一年半,外界觀感及輿論評價已出現極大轉變。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豈料,韓國瑜一上台就出現許多失序言論,後來又請假跑去選總統,讓期待他改善市政的選民大搥心肝,產生很強的反作用力。「他怎麼可以剛選上就去選總統?把我們當什麼?」是不少在地人的想法,今年初的總統選戰,韓國瑜在高雄得票數從前一年勝選的89萬票,一口氣掉到61萬票,即可一葉知秋。

去年開始發動連署、由「罷韓四君子」(尹立、李佾潔、張博洋、陳冠榮)帶頭的「We care高雄」,在今年四月罷免案成立後列出五項罷韓理由(責任政治與誠信原則、市政滿意度墊底、直奔總統讓市政停擺、「韓流」生成是「紅媒」介入、言行損及城市形象),首先批評的便是誠信問題。

儘管總統大選落幕後回歸市府,韓國瑜團隊有心補救,最近還端出治水成績,但「落跑市長」和「無心市政」的標籤,已難撕下。

然而,政壇中帶職參選的往例所在多有,且無論藍、綠兩黨皆然。到底怎樣才算「落跑」?往後需要更明確的審視標準。

「不能選舉,那可以當部長嗎?」假使第一任就跑掉太誇張,那已經連任的首長可以嗎?是被政黨徵召的、還是自己主動求去?議員越級轉戰立委選舉又行不行?吳益政認為,「終究還是得建立一個體制!」

帶職參選或把地方當跳板的政治人物並不少,老百姓愈來愈厭倦這種「落跑」現象。圖/帶職參選或把地方當跳板的政治人物並不少,老百姓愈來愈厭倦這種「落跑」現象。

成敗看投票率!「青年」族群是關鍵

至於外界最關心的罷免案結局,回顧過往發生的罷免案,其實多數都未能通過。

僅過關的6案,也以鄉鎮民代、村長等基層公職居多,投票規模普遍不大。最近一位被罷掉的,是2017年的屏東縣南州鄉壽元村村長,該村選舉人數僅1033人,最後結果為277票同意,稍微跨過罷免門檻(259票)。

為何罷免這麼難?除了門檻高,更重要的,是過低的「投票率」。

過去《選罷法》規定罷免門檻為「雙二一制」,不僅投票率須超過選舉人數50%,同意票也須超過有效票的一半,還有不得宣傳等限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2010年消保團體曾發動「反美牛公投」連署,雖然一開始就收到逾20萬份連署書,最後還是無法達到法定的86萬份門檻,功敗垂成。一位專家直陳,「沒有政黨動員,真的過不了!」

在各界抨擊、呼籲保障人民罷免權之下,立法院總算在2016年修正《選罷法》,放寬提議、連署、投票等三階段要求,如今罷免門檻下修為「同意票達選舉人數1/4以上」。

近年發動的多宗罷免案,幾乎都以功敗垂成收場。(資料來源:時代力量)圖/近年發動的多宗罷免案,幾乎都以功敗垂成收場。(資料來源:時代力量)

儘管門檻降低了,投票率低迷的痛點依舊難解。最近的蔡正元和黃國昌兩位立委罷免案,即便當時媒體高度關注,最後投票率也都不及3成,遑論如何跨越25%同意票門檻了。

目前各方評估,若投票率不到3成,罷免案恐無法過關,何況高雄還有「戶籍在、人不在」的選民外漂現象。對此,罷韓團體在網路社群投注許多心力,積極號召年輕人返鄉投票。

恐成「新常態」?罷免連鎖效應待觀察

事實上,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罷免這項公民權,前面提到的罷免門檻過高,當初就是為了維持政治穩定而設計。

政大政治學系副教授、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俞振華分析,民選公職通常已附帶任期年限及不得連任多次等限制,多數人也是等下次選舉再決定,是否賦予或收回對政治人物的權力委託。倘若頻繁發動罷免,除使執政團隊難以維持行政連貫性,也容易遭受特定團體或反對陣營的箝制,只要掌握地方上1/4的民意或票源,就可能成為一種政治籌碼。

真正決定韓國瑜去留的,還是住在當地、對其執政良窳最有感受的高雄市民們。圖/真正決定韓國瑜去留的,還是住在當地、對其執政良窳最有感受的高雄市民們。

除了進行中的罷韓,也有幾個針對其他縣市長的罷免團體在醞釀中,未來聲勢是否受此激勵而壯大、甚至連署成案?耐人尋味。

最後一個有趣觀察角度,是選舉的「代表性」是否足夠。

2018年高雄市長的整體投票率有73.5%,2020年的總統大選更高達77.4%。用投票率3成左右的罷免案來決定,是否會以較低的票數,罷掉之前用較多票選出的公職人員?形成一種「多數必須服從少數」的弔詭,抑或又是同一群反對陣營再出來投?皆有待商榷。

無論如何,從層出不窮的公投案、到罷免法規的下修,愈來愈多民眾期待以直接民主(如投票)的方式,對既有的政黨結構和公眾議題表達意見,對政治人物形成愈來愈強的監督和制衡壓力。誠如俞振華所言,「在網路的年代,選民每天都在檢討政治人物的成績!」

而真正決定未來市長是誰的,還是住在當地、握有投票權的高雄人,而不是在外頭看熱鬧、敲邊鼓的其他21縣市民眾。終究,地方首長還是要靠施政真功夫,才能贏得鄉親肯定。

罷韓投票結束後,高雄的明天會是哪番光景?圖/罷韓投票結束後,高雄的明天會是哪番光景?

關鍵字:觀點首長觀點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韓國瑜out!高雄人創紀錄,第一次成功罷免直轄市長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