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湳經貿園區中,臺中市政府整合經貿、生態住宅、文化商業、創新研發與文教等5大專用區,提供市民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方位體驗服務,同時,積極鏈結台灣產業能量與世界經貿關係,利用會展產業來推動「前店後廠」經濟模式,將「展覽」當作前店的貿易窗口,成為與全世界企業對接門戶。
「水湳經貿園區被譽為臺中最後一塊鑽石地。」得天獨厚的優勢–原址為佔地廣闊的水湳(軍用)機場,讓臺中市政府擘劃的水湳經貿園區具備極寬廣的公共建設空間,對此,臺中市政府地政局局長吳存金表示,相較於其它都市更新計畫,水湳經貿園區的公共設施比例高達50.03%,其中,被稱為臺中之肺的中央公園不僅可以滿足市民對休閒娛樂的多方需求,更以微笑曲線之姿緊密串聯經貿、生態住宅、文化商業、創新研發與文教等多元城市樣貌。
對臺中市來說,水湳經貿園區不僅僅是一個區段徵收開發案這麼簡單,相反的,是揚名世界的立基。幕後的推手之一,是負責辦理土地測繪、登記、地價、地用與土地整體開發等事宜的臺中市政府地政局,若沒有地政局跟在地居民的溝通、協調,水湳經貿園區的用地取得與建設都無法順利展開。
(圖說:水湳經貿園區重大公共工程建設。)
為配合推動水湳經貿園區整體開發計畫政策,興建「水湳國際會展中心」,希望透過會展中心的開發,擘劃更具前瞻性、國際性及創意性的都市環境,奠定臺中市與國際接軌的基石。
臺中農特產品質優量多、既有製造業技術能力強,精密機械、工具機、光電面板、自行車及零組件、木工機械、手工具、航太等產業群聚中部地區,臺中市政府除了全力扶植在地產業外,更希望藉由水湳國際會展中心提供完善的展銷場域、爭取國際訂單。利用會展展示優良產品,透過會議吸引國際人士,強化中台灣與國際接軌,建構都市發展新契機。
水湳國際會展中心分為兩期興建,第一期由臺中市政府斥資新台幣58億元打造可容納2,360個標準攤位的東側展館,該建設已於今(108)年3月動工,目標在111年底前完工,112年啟用;第二期則向中央爭取42億元,打造可容納2,100個標準攤位的西側展館。預估完工後可提供近4,500個標準攤位,不僅可以更完整的方式向世界介紹臺中的產業優勢與能量,亦有機會爭取國際會展到臺中舉辦,作為串聯台灣經貿產業與國際舞台的重要平台。
根據統計,臺中市政府每年皆會舉辦超過30場次展覽及國際會議活動,興建水湳國際會展中心不僅有助於將群聚在臺中的「後廠(產業聚落)」行銷到全世界,更能進一步活絡、加速臺中市的「前店」商業模式–會展產業。臺中市政府表示,會展產業因為沒有汙染,會議內容多元,以及可以透過跟周邊進行雙向整合的方式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素有「火車頭產業」的美稱。
臺中市政府指出,舉辦會展帶動的經濟效益不僅止於展覽商機,若進一步計算參展廠商的住宿、交通與餐飲等消費支出,創造的商業價值高達4到12倍,基於此,臺中市政府將積極鏈結中央與地方政府資源,鼓勵異業結盟,成立會展單一窗口,協助當地產業搶占商機龐大的全球會展商機,富強大臺中經濟。
水湳國際會展中心的建立,不僅能讓企業將商品順利外銷國際,還可以透過邀請國際業者來台灣辦展覽或會議的方式,吸引更多外資投入,推動周邊產業發展,提升臺中在世界舞台的能見度與核心競爭力。
(圖說:結合智慧、低碳、創新及充分運用綠色能源為導向的中央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