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難民1〉70歲獨居老人林佳賢

只求老厝改建,能跟天上阿爸說「厝蓋好了」

只求老厝改建,能跟天上阿爸說「厝蓋好了」
作者:林鳳琪
攝影:陳之俊
日期:2019-08-09

根據統計,光台北市,屋齡逾50年的老屋就有2萬4862棟,共9萬3408戶。

若以每戶平均2.5人估算,表示有近24萬人,暴露在「居不安」的風險之中,淪為「危老難民」。

而現階段屋齡介於40年至50年的老屋,近4萬5000棟。意即,未來十年內,50年以上老屋,將以每年增加4500棟、超過1萬戶的速度增加中。  

距離台北大稻埕不遠的重慶北路家樂福商圈,60米寬大馬路邊,一棟棟嶄新大樓間,卻有幾棟破舊三樓磚造老屋錯落其中。鐵皮屋頂、裸露鋼筋、斑駁外牆,與緊鄰華廈形成強烈對比。有些因年久失修,明顯無人居住。

但來到其中一棟,卻仍有一位老人家獨居。沿著梯間來到二樓,低矮天花板,幽暗廊道兩邊木板隔間裡,凹陷床版與破敗沙發,訴說著曾是旅社的昔日繁華。林佳賢一生大多在這裡度過。這裡曾住了一大家子人,如今只剩他。他一直希望重建老屋,為何遲遲無法如願?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今年70歲了。這間厝,我從細漢(小時候)住到現在。是一棟60年的老屋,漏水、璧癌、屋樑被蛀蝕……,什麼都有。前幾年,隔壁蓋新大樓時,地基一挖,我這棟的天花板就掉了一大塊,幸好當時沒人在。其實這房子早就不能住人了,大家都搬走了,只剩下我。

七個兄弟姊妹 一人一種意見

卡早(早年)這裡算是大稻埕商圈,很熱鬧,我家原本經營旅社,後來商圈沒落,阿爸阿母過世後,旅社收攤,就一直空著。10、20年來,很多建商來談都更,我都第一個舉手贊成。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不過,厝是我們七個兄弟姊妹共同持有。大家意見都不同。我大哥是所謂的「釘子戶」,「文林苑事件」後,他更認為,社會是站在釘子戶那一邊的。至於我大姊,想自己蓋,雖然這樣就不用分給建商,但是自己要拿很多錢出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的。

我最近聽說危老改建條例,一棟也能蓋,但光是我們家七個人,就一人一種意見,怎麼談?

幾年前,有次談都更,條件都談好了,簽約時,建商卻沒出現。後來才知道,我們這幾棟被建商「丟包」,劃出去了。鄰居還跑來罵我,以為是我們家搞破壞,害得他們也無法都更。

我弟弟癌症臥床時,我們都還在談都更,但他沒等到改建就走了。後來弟媳與姪子也搬走,只剩我守著這間老厝。

八年前,我檢查出扁桃腺癌,三年前,又發現淋巴癌,化療實在很苦,我從70幾公斤瘦到50公斤,從此我對很多事都看得很開。

現在,唯一的心願只剩下老房子能改建成功。但我們這一代光七個章蓋齊就困難重重,下一代人更多,我想更難了。

這次都更,建商已整合三年多了,我們同意戶都看過設計圖,也選好新房子,案子也送審了。但建商說,可能還得等二年多。我想,蓋不蓋得成都是命,如果蓋成,我想去阿爸墳前告訴他,房子終於蓋好了,可以住新房子了。

關鍵字:政策社會福利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我不是釘子戶,只是不想讓房子「被吃掉」
五大難題不解決 老屋改建仍是路遙遙
林鳳琪

林鳳琪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