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創生25帖】池上穀倉藝術館

池上不只稻米香,還有綻放藝術新芽的老穀倉

池上不只稻米香,還有綻放藝術新芽的老穀倉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19-06-06

不同於其他博物館,池上穀倉藝術館的出現不是一時興起的決定,而是一路走來累積了十年的成果。過去20年,沒有人不知道池上,因為有一個飯盒的品牌叫做「池上便當」,所以知道池上有好米。但是,少有人真正知道池上在哪裡,她只是靜靜地隱蔽在花東縱谷之間。

2015年台灣好基金會在此成立「池上藝術村」,從認養老房子開始,將閒置空間修整再利用,邀請藝術家駐村,讓人看到偏遠小鎮充沛的藝術活力。為了讓藝術深植於這片土地,基金會進一步想為池上留下一間藝術館,就這樣,從一棟60年的老穀倉慢慢長出了藝術新芽,讓池上從稻米之鄉;轉為文化之鄉。

打造台灣「巴比松村」──池上藝術村

2009年春天,普訊創投董事長柯文昌成立了「台灣好基金會」,以鄉鎮文化為底,豐富生活、觀光、產業的能量,希望讓每一位台灣人和來到台灣的人,都能體會台灣的風景、善良的人情和深層的文化。台東池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藍天青山與幻化的白雲,以及175公頃被指定為文化景觀的金黃色稻田,融合美麗景觀與醇厚人文,柯文昌以這裡做為推動「企業家回鄉共好」的起點,於是台灣好基金會的同仁們於2009年落腳池上,開始了十年的耕耘。

池上不只稻米香,還有綻放藝術新芽的老穀倉_img_1

穀倉博物館保留原有的木結構,以鋼構加強,開氣窗引進自然光,延續池上農民們尊重自然、愛護土地的心。


2015年台灣好基金會決定再往深處走,在池上老街、大埔村,以及把175公頃稻田列入「文化景觀」的萬安村、錦園村,認養多棟閒置的老房子,以「聚落」型態,打造台灣的「巴比松村」──池上藝術村,並且邀請蔣勳擔任總顧問和首位駐村藝術家,讓藝術家可以在池上靜心思考、創作,同時與社區居民生活、互動,貼近土地。

在藝術村計畫展開籌備時,「為池上留下一間藝術館」的念頭也開始醞釀,這是柯文昌和池上鄉親的約定。但是,池上需要藝術館嗎?如果是池上的藝術館,會是怎樣的一間藝術館?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這些問題,在台灣好辦公室的會議裡不斷出現,在台北與池上的時空距離下反覆討論,最後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池上的藝術館應該與池上土地緊密聯結」。於是,放下了興建全新建築物的想法,決定尋找合適的老空間。

池上不只稻米香,還有綻放藝術新芽的老穀倉_img_2

2013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邀請雲門舞集演出《渡海》。


創舉!第一座由居民共識凝聚的藝術館

在台東池上中山路與中西三路的街角,有一棟走過一甲子歲月帶著滄桑容貌的老穀倉,這間老穀倉屬於多力米公司梁正賢所有。當他知道台灣好基金會想以老穀倉為基礎修建成池上的藝術館,二話不說,不僅提供穀倉,同時也支持藝術館修建的經費。

另一方面,柯文昌也邀請好朋友復華投信董事長杜俊雄回老家台東,支持池上藝術館的營運經費。有了老屋、企業的支持,再加上台灣好基金會這個大平台,2016年池上藝術館的籌備正式展開。

為了將藝術館的根深深紮在池上泥土裡,讓藝術館與池上人的生活緊緊相繫,台灣好基金會邀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陳冠華老師負責穀倉的改建。陳冠華以一年的時間帶領學生團隊進行規劃設計,與池上鄉親們一起生活,透過工作坊、活動、訪談尋找池上的共同記憶,發現在地的精神、美學。最後選擇以在地樸實的風格改建老穀倉——保留原有的木結構再以鋼構強化,並施作屋瓦隔熱,成就了台灣第一個由居民共識凝聚的藝術館。

池上不只稻米香,還有綻放藝術新芽的老穀倉_img_3

一條落地玻璃的長廊,成為銜接藝術與生活最自在的空間。


是在地藝術教育資源;也是人文網絡平台

池上穀倉藝術館不只是美術館,也乘載著農村歲月和鄉親記憶,所以,藝術館除了是藝術家創作的展示空間,更是與鄉親交流及推廣藝術教育的平台。從老穀倉到藝術館,池上穀倉藝術館不僅是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生根落戶的承諾,也是池上鄉親們共同珍惜的老回憶、新地標。

用十年的時間,台灣好基金會和池上鄉親由點而線到面完成了池上的藝術拼圖,讓池上穀倉藝術館不只是靜態的展覽館,更扮演著社區凝聚與發展的推手,並且驅動了池上的文化觀光。

因為是從泥土裡一瞑一寸長出來的,池上穀倉藝術館彷彿有了生命,和池上一起呼吸。來到池上時,別忘了散步到藝術館,在寧靜的穀倉裡想像稻香,在藝術家的作品裡感受熱情。

池上不只稻米香,還有綻放藝術新芽的老穀倉_img_4

本文摘自《老屋創生25帖》/遠流出版

關鍵字:投書產業重生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