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模範區 來跟何培鈞當鄰居吧!

南投竹山揮灑新魅力 養老、創業、就業恰恰好

南投竹山揮灑新魅力 養老、創業、就業恰恰好
作者:黃漢華
攝影:陳之俊
日期:2019-04-25

如果你想移居中部養老、創業或就業,南投縣竹山鎮或許可以考慮。

這個曾經有七成人口從事竹子產業的經濟重鎮,因為產業沒落,自從1984年開始,人口慢慢外流,但最近三年,人口減少有趨緩的現象,從-0.99%降到-0.28%,竹山鎮隱約中似乎有股吸引人的魅力。

政府希望城鄉人口均衡發展,鄉鎮人口能夠增加,並且有就業機會,推動「地方創生」。國發會也將2019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結合11個部會,將優先以中南部、東部的134個地方鄉鎮,鼓勵青年返鄉,也設法吸引外地人遷居。

名列其中的南投縣竹山鎮,趁著政府未正式推動前,2018年底就先動了起來。


發揮地方特色 才是創生王道 

鎮上的靈魂人物──小鎮文創公司負責人何培鈞扮演推動引擎,他結合竹山秀傳醫院、東海大學、建商業者、勞動部,創造宜居、宜養、宜就業的環境,希望竹山成為安居樂業的地方,吸引外來人口。

不到40歲的何培鈞是南投縣水里鄉人,當他大學二年級到竹山遊玩時,意外發現山中有一座無人居住但形貌完整的三合院,便興起想要保護傳統文化的念頭。後來,他舉債上千萬整修,做成民宿,取名為「天空的院子」。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剛開始,經營艱困,還不起貸款,眼看民宿就要被法拍了,他走投無路,只好向觀光局、文化局等單位求救,當時的南投縣文化局長到山上親自住一晚,又帶了馬修連恩的團隊。馬修連恩喜愛之餘,為它製作專輯,得到金曲獎,從此聲名大噪。

何培鈞深感鄉村人口流失又老化,等不及地方創生的政策,他租下廢棄的竹山台西客運站,在裡面銷售當地農產品、文創品,將老車站變成人際連結的地方,還在11月舉辦「竹山文化--地方創生節」,以熱鬧的美食、旅遊活動,呈現竹山是個既適合養老、又能創業的地方。

他發現,縣市政府以老街、夜市觀光,做為吸引人潮的手法,可是,這樣並無法長久提升地方經濟。

「政府看的是觀光績效,關心來客數和產值,於是,當地人批貨賣給觀光客,就能快速達到業績,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老街、夜市看起來都一樣,這並不是地方特色經濟!」他說。

他解釋,觀光客來了就走了,短暫的熱鬧反而造成房價上漲,當地人若付不起,就搬走了,人口也少了。此時,政府又用補貼,鼓勵青年回鄉,對人口回流助益有限。

「地方創生應該以當地特色為訴求,」何培鈞認為,如何讓外地人進入鄉鎮,願意考慮移居,在那裡養老、就業或是創業,縣市政府要有配套措施。

以竹山為例,因為盛產竹子,曾經為民眾帶來財富。後來,大量的新材料取代竹子,竹椅、竹杯從生活中消失,竹林變成茶園,竹子工廠也遷到大陸。隨著周遭城市興起,竹山沒落,又遇到921大地震,成了重災區。由於工作機會不多,父母寧可讓子女到台中工作、居住,造成人口外移。

在竹山居住十多年,熟悉人文環境的何培鈞,設計配套措施,想要恢復竹山的榮景,讓外地人看到當地是適合居住、就業的地方。

由於竹山有勞健保的工作不多,工作也不易找。何培鈞和勞動部合作「青年就業輔導計畫」,安排職場導師教導29歲以下青年學習技能,每月發給補助金。例如,創辦元泰竹藝社的林家宏是返鄉青年,他將竹子做成牙刷、杯子等文創品,可以擔任導師,協助青年。

有心營造社區意識的何培鈞,每個月定期舉辦「光點小聚」,一群竹山青年、中年聚在一起,分享創業、就業的心事,彼此激勵打氣。


返鄉青農自創品牌獲肯定

「我得到光點小聚同儕支持,」27歲返鄉青農林宸緯拿著自己研發的氣泡烏龍茶表示。身為鹿谷第七代茶農的他,兩年前,辭去南科的工程師工作,回家學習製茶。他發揮創意,把氮氣加入茶,還自創「林三十六」品牌,受到市場歡迎。

不只青農受到同鄉鼓勵,退休的中年人林承陽返鄉陪伴媽媽,在荒廢農地上開始種菜。務農超過40年的茶農陳儀龍、筍農陳熟榮也響應何培鈞的地方創生,把農產品帶到台西客運站販售。甚至來自苗栗縣的丘鑫鼎,也和太太遷居竹山,賣起饅頭。

「何培鈞很有號召力,能找來各方人馬,整合成為竹山特色,」推動地方創生的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表示,他相信經由何培鈞的努力,再過一陣子,竹山人口會由負轉正。

除了和勞動部合作,何培鈞也找來東海大學、雲科大,讓學生從課程中,認識產品通路,一旦創業,可以立即銷售。他也為退休族著想,找來建商,銷售新蓋好的三層樓透天厝,還結合秀傳醫院,有遠距數位醫療,提供完整照顧。

「我們要讓外地人覺得竹山很友善,」他希望結合醫院、學校、產業的做法,能成為其他鄉鎮的參考,把觀光客的人流變成人口。他說,縣市政府不妨提出優惠,例如,遷入戶籍者,是否享有子女就學補貼?就業創業者,享有減稅?

何培鈞推出一套「竹山小鎮學」,他發起「竹山文化--地方創生節」,找了擅長烹飪的竹山青年周正弘,以當地的竹筍、米糕,搭配竹子食具,設計美食,竹山鎮還有數位公民身分證,邀請觀光客成為網路公民,當他們來旅行,記錄消費偏好,透過手機App,他們就知道花掉的錢如何幫助了當地產業。

曾經捧紅大溪豆干、鶯歌陶瓷、白河蓮子的中小企業處注意到竹山特產,副處長蘇文玲表示,他們正在推動城鄉創生,何培鈞的模式值得在其他地方複製,她相信竹山的竹子會再度復活。


關鍵字:地方人才回流
黃漢華

黃漢華

遠見編輯部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