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金簇擁印度,總理莫迪拚經濟更是不遺餘力。其中最如火如荼的便是德里到孟買的工業走廊計畫(DMIC)。《遠見》團隊深入解析DMIC,帶你看見印度的發展野心。
2018年5月下旬,在氣溫隨時會飆上攝氏40度的正午,一台壓路機輾整著剛鋪下的柏油,近十個工人頂著大太陽揮汗趕工。
但放眼望去,卻見牛隻在巨型起重機下吃草,白鷺鷥在天際翩然飛舞,一派田園風光。
「再過兩、三個月,這裡的景色就完全不同,不會再見到牛囉!」德里孟買工業走廊(以下簡稱DMIC,Delhi Mumbai Industrial Corridor)聯合產業城鎮大諾伊達公司的祕書長迪瑟特(Patanjali Narayan Dixit)說,該園區2016年4月才動工,但進度超前,只約兩年就將完成第一期的基礎設施,已開始招商。
這個計畫面積約747.5公畝的產業園區,就座落於距離首都德里市區東南方、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新興城市諾伊達(Noida),諾伊達堪稱是最靠近印度首都圈的「竹科」,美商IBM、中國手機品牌OPPO、印度當地手機龍頭LAVA與行動支付之王PayTM都在此區設印度總部。
別以為這不過是印度隨處可見的工地,其實它將成為兼具產業、商業與住居功能的智慧城市,隸屬於印度最有野心的工業走廊計畫DMIC。
DMIC是印度政府為了促進產業轉型、擴大製造業比重,並且打造智慧城市的大型複合式產業造鎮計畫。
2016年啟動,從德里首都圈開始,將涵蓋七個州、串聯印度西北部的產業聚落,並培養新的製造業與貿易樞紐,總長約1500公里,是目前全球最長的工業走廊,將沿線打造24個智慧產業園區。
在2019年第一期完工前,DMIC預計打造8個智慧城市、5個發電廠、2個機場與2個捷運系統,總計畫將斥資近1000億美元。
「希望透過DMIC,讓印度的經濟成長從7~8%,加速至9~10%!」主導DMIC開發公司(DMICDC)執行長兼董事總經理夏瑪 (Alkesh K. Sharma)分析,三大原因讓印度政府啟動了此旗艦計畫。
首先,印度是全世界人口成長第一的國家,在2050年,大概會有8億人口移居城市,為了容納這麼多人口,必須創造更多的新城市。
其次,印度擁有全球最年輕的人口結構,大約有75%的人口介於18~55歲的勞動年齡區間,需要更多工作機會。DMIC計畫將升級印度的製造業,創造將近700萬工作機會。
第三,打造產業廊帶的同時,也增加鐵路、公路、機場與捷運等交通建設,提高物流系統,提升出口競爭力。
「有更好的出口,就會有更高的GDP!」夏瑪表示,印度是多核心市場,為了連接散各州的產業重鎮,除了DMIC打頭陣,還另外有四個產業廊帶計畫,分別是孟買到班加羅爾的經濟走廊(BMEC)、一條連結清奈與班加羅爾(CBIC)、一條連結清奈與加爾各答的東海岸工業走廊(ECEC),以及加爾各答到阿姆利則(Amritsar)的工業走廊(AKIC)。
五條工業走廊在印度形成鑽石型經濟圈,將涵蓋15個州。
不過,有29個州、22個官方語言的印度,像這種橫跨數州的大型開發案,別說如期完工了,要如何轉得動都是一個大問題。如何克服?
夏瑪指出,DMIC有獨到的「G2G伙伴模式」,每一個開發專案都設有一個「特殊目的公司」(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由中央政府、州政府各持股五成,中央政府主要支援銀彈,州政府則搞定土地事宜。
像諾伊達開發案,SPV就是「DMIC聯合產業城鎮大諾伊達公司」,負責發包工程並督導進度與品質。而夏瑪負責的DMIC開發公司,則總攬整體開發的相關策略,不直接經手第一線執行。
所以SPV的存在讓各級政府與上層單位的指令,能完整傳導至末梢神經並精準執行。
「舉凡各式水、電與光纖管線,一切都是地下化的!」迪瑟特指著路邊鏟開的大洞與一旁的中空水泥方塊說,園區正進行管線地下化等基礎工程,確保廠商一進駐就可以像接上插頭一樣,立即接軌各項園區設施,以最效率的方式建廠、營運。
不過,身為第一線管理者的迪瑟特,卻無須每天親巡工程現場,那他怎麼調控進度與工程品質?
「承包商不敢作怪,我們有保固條款制約他們!」他說,監工與品保的任務已授權給工程承包商,他只需定期聽取相關匯報,而且像道路施工就訂有五年保固條款,「如此一來,工人就不敢粗製濫造、在柏油中摻雜壞東西!」
「搭著DMIC計劃,我看好諾伊達會成為下一個手機製造聚落,」LAVA執行長歐姆萊伊( Hari Om Rai)表示,LAVA已在該園區中認購了25公畝土地蓋廠房,也將把總部遷至此。
位於諾伊達的DMIC園區定位為綠色高科技產業城,整城可容納超過150萬人口,將有超過10%使用太陽能等再生能源,而除了手機、電子與IT產業外,還招商跨國生技業者。
除了諾伊達,DMICDC目前還在其他三個州大興土木。
夏瑪表示,DMIC大約需要10~15年來打造,亟需各國工程團隊與企業相助。翻開DMIC開發公司的股權結構,74%股份是印度各個公部門,如「商務暨產業部」旗下的「印度產業政策振興司」(DIPP)就持有49%,但卻有26%股權由日本銀行國際合作事業體(JBIC)持有。
「日本耕耘印度已很久,到處可見日本企業的角色,但我們對各國都歡迎,與台灣企業也多有接觸!」到過台灣四次的夏瑪曾考察台灣高鐵、捷運、智慧城市與智慧運輸與節能方案,直接點名台達電、中鼎與大陸工程等台灣企業,是很受印度歡迎的合作伙伴。
「台灣已經有點晚了,要趕快下定決心!」這位負責近千億美元開發案的執行長向台灣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