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衣住行全面進化 世界花都也被環保震撼了

巴黎不再只有時尚名牌 「無碳」將成法國代名詞

巴黎不再只有時尚名牌 「無碳」將成法國代名詞
作者:楊瑪利
攝影:賴永祥
日期:2019-04-25

以觀光聞名的法國巴黎,展現驚人的低碳科技實力。電動出租車滿街跑,還有綠建築、零碳社區、低碳美食,比名牌還要引人注目。

想到法國。你想到什麼?想到巴黎。你又想到什麼?

是名牌的故鄉,LV、香奈兒、春天百貨的古典與繁華。

是巴黎塞納河左岸咖啡館,文人的創作原鄉。

還有香榭麗舍大道,綿長的林蔭大道,終日散發著令全世界人嚮往的浪漫風情。

在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期間,除了這些,巴黎還向世人展示低碳科技的實力。

當人類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優先要做的就是控制碳排放量超過三成的交通工具。把吃汽油與柴油等石化原料的汽車,變成電動車,無疑是所有人的共識。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全巴黎設上千個電動車充電站

這一點,法國已有初步成果。在峰會期間,從巴黎凱旋門到1900年為主辦世界博覽會而興建的大皇宮間,整天有白色接駁車跑個不停。

這台車外表雖是白色,但名為藍色電車(BLUE TRAM)。到站時,車頭會跟站上電源連上,立刻充電,只要20秒就能充滿,再跑好幾公里。

如果你覺得這只是「展示品」,那就錯了。因為巴黎將在2025年前,將全區4500輛公車,八成改成電動車,二成使用其他可再生能源,如沼氣等。

除了公車,轎車一樣要走向電動車。只要在巴黎街上行走,仔細看看路邊的停車位,你會意外發現,怎麼有好多車子正在充電?

沒錯,七年前,巴黎啟動全世界第一個、也是目前最大的電動車出租系統(AUTO LIB)。目前已有3500多台電動車可出租,全市有1000多個充電站,每個站有數個充電點。

法國巴黎大區企業發展局(Paris Region Entreprises)清淨能源技術專案經理文生.盧米亞(Vincent Roumeas)本身就是電動租車系統的愛用者。一年繳交1000歐元年費,每次租用半小時約只需5歐元,對比巴黎地鐵一趟就是1.8歐元,「真的太便宜了,」文生說。

因此,他不買私家車,若遇到假日要大肆採購、或到郊區拜訪朋友,需要用車時,就租用電動車。

為展示租車有多方便,他特地帶大伙試乘。只見他拿出專用晶片,對著停車機器刷卡,馬上預約好要去地點的充電位,即可把車開走。一面操作,他一面稱讚,可以先把下一站的停車位預約好,無疑是最棒的服務。

如果不是會員,也一樣可以租借。文生帶訪客來到資訊亭,按下租車按鈕,馬上連到中控中心,立刻有人在遠端視訊通話。這一天令人驚喜的是,遠端服務人員看租車端是說中文的台灣人,馬上改說中文:「你好,歡迎租車!」令人驚喜。

這套租車系統已開始獲利,包括美國印第安納州政府所在地印第安那波利斯、與其他歐洲城市正洽談營運模式輸出。


老舊社區變身零碳新典範

除了交通工具,人類最大排碳來源之一則是建築。對此,法國已提出願景,希望2025年前能達到所有新建築均是「正能源產出」(Positive Energy),亦即本身能產出的能源高於所耗用的能源。多餘電力還能回賣給電力公司。

怎麼做到?一方面要善用再生能源,各種新建築大量使用太陽能、風能、地熱、沼氣發電;另一方面則要節能,包括有效隔絕冷熱、紫外線、使用節能燈光、家電等。他們堅信,只要雙管齊下,一定能成為正能源建築。

在2015年氣候高峰會期間,巴黎大區企業發展局安排與會人員參觀多個建築與永續社區案例。

這一天,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齊聚巴黎市一個老舊社區改建專案克里齊(Clichy-Batignolles)。這裡被巴黎市政府選定為走向零碳社區的典範計畫,從2007年開始規劃,面積涵蓋54公頃。

為了追求零碳,這裡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地熱都用到了。而為了節能,建築講究隔熱、空中綠化等,更有一個10公頃的開放公園,吸收碳排放。

同時,連「吃在地」的概念都想到了。有一個開放菜園讓所有住戶來種菜,「待會兒餐廳的廚師都會來拔菜,」帶隊導覽時,解說人員經過菜園時,幽默說到。

社區則是多功能設計。住家、辦公、超市、幼兒園、老人院等一應俱全,盡量讓住在裡面的人減少使用交通工具,無疑就降低碳排放了。

在這裡,也有巴黎第一個社區內垃圾真空收集系統。住戶垃圾只要丟入不同分類桶子後,就會被真空吸收,直接到處理場去,不臭、更不會看到垃圾車進出。


廚師烹煮低碳料理 為地球做貢獻

除了交通與建築,吃在地也是全球新顯學。為了避免食物飄洋過海,在運送過程產生許多碳排放,許多國家鼓勵民眾多選用當地生產的食材。

對此,巴黎也推出喜愛巴黎口味的口號,跟很多餐廳、超市合作。

中午用餐時間,來到7歲時從韓國被巴黎夫婦領養、如今已是巴黎正在崛起的新秀主廚皮耶爾.宋(Pierre Sang)所開設的餐廳,滿滿饕客,沒有預約,根本找不到空位。

皮耶爾.宋的餐廳除了美味精緻,還掛著巴黎市政府提供的響應在地食材標誌,顯示他是重視減碳的主廚。

「我的名字是法文,姓是韓文,」介紹自己,皮耶爾‧宋這樣說,他的眼睛紅腫,因為他這天早上3點鐘就起床,自己到菜市場選購食材。「我多選附近生產、當季的,天天不太一樣,因此沒有菜單,」皮耶爾‧宋說明,雖然只是一個廚師,仍能對地球生態做出貢獻。

看來,從交通、建築、社區到美食,法國人認真走入低碳新社會,想要證明,無碳生活是可能的。以後你想到法國,千萬不要只想到時尚,還要想到低碳。


關鍵字:永續環境
楊瑪利

楊瑪利

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台大外文系畢業,澳洲國立大學環境管理碩士,政大EMBA碩士,曾獲金鼎獎報導獎、吳舜文報導獎首獎、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等20多項新聞獎項。2006年到2019年擔任遠見總編輯期間,帶領遠見共榮獲69項國內外新聞獎,成為台灣雜誌界新標竿。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