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停車位,不需要像無頭蒼蠅般盲目亂找,打開App可以馬上看到哪裡有車位,只要一鍵預約,程式立即幫你導航。街道上的垃圾桶絕對不會滿溢出來,因為只要超過一定的量,感應器就會發送通知,請清潔隊來清理。當道路有坑洞,民眾可以用手機程式感測記錄,立即通報市政單位前來修補……。
這些先進的智慧城市應用,不是出現在尖端科技匯聚的矽谷、大城市紐約,而是遠在義大利西西里島,感覺與科技沾不上邊的墨西拿(Messina)。
可別小看這個沒沒無聞、僅25萬人口的小城市,它因為智慧專案SmartMe的推動,不僅被《CNET》喻為「使矽谷黯然失色的智慧城市」,獲頒「城市生態系優良實踐」等獎項。在OpenStack溫哥華峰會,SmartMe也入圍超級用戶獎,成為應用這項開源雲端作業系統的最佳代表之一。
這個從民間發起的應用,更得到義大利政府的大力資助,被推廣到都靈、萊切、敘拉古與帕多瓦等城市。專案也衍生出一家新創公司SmartMe.IO,全力推廣相關應用。
墨西拿從來不是科技中心,但這個有2800年歷史的古城,不乏有理想、技術的有志之士。「科技研究不應該被鎖在大學殿堂,應該普惠大眾,並讓大眾參與,」推動SmartMe的核心人物是墨西拿大學(University of Messina)的電腦工程系教授普列菲多(Antonio Puliafito),他表示,把墨西拿打造為智慧城市,是科技惠民的最佳體現。
現年53歲的普列菲多在大學教授雲端運算、無線網路、分散式系統等課程,只要談起SmartMe,眼裡就閃耀著熱誠,即便人在旅行,任何相關問題,他都會即時回答。但普列菲多不是參與SmartMe的唯一學者,這專案可說是墨西拿大學行動及分散系統實驗室(簡稱MDSLab)的博士後研究團隊孕育出來的。
團隊一員、墨西拿工程系教授梅里諾(Giovanni Merlino)回憶,MDSLab從2014年11月開始對智慧城市進行腦力激盪,花了約三個月設定目標,並設定好軟硬體的需求。眾籌在2015年2月啟動,以「建立開放數據平台」為訴求,打算以低成本的微控制器為基礎,裝置在公車、路燈、大樓外牆上,同時把傳感器與驅動器遍布於城市各角落,藉以擴大數據網路。
團隊認為,如此蒐集到的數據與資料,能為市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像是改善交通、節約能源等。市民未來能用手機即時了解環境資訊,如溫度、濕度等。
一開始眾籌目標為1萬5000歐元,沒想到反應出奇熱烈,短短兩個月足足籌到3萬4132歐元,是目標的227%。不只錢有了,「更重要的是凝聚一群充滿動力的makers,」普列菲多表示,因為採用眾籌模式,可以吸引有同樣理念的市民、公家單位、私人企業,無私地貢獻想法與時間。
SmartMe執行三年來,應用已涵蓋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卡塔尼亞(Catania)的豐塔納羅沙機場,SmartMe可以用熱感應偵測人流,讓旅客判斷要從哪裡排隊。遊客拿起手機往市中心的古蹟一掃,就會進入專屬的頁面,得到資訊。
感測器蒐集的串流資料,還能監測辦公室能源消耗,檢測路面坑洞,導引公共照明。市民甚至能透過App找到共乘的車輛,及鄰近的計程車。墨西拿智慧城市的最大特色,是由單一平台整合所有服務。其他城市的方案,往往彼此分離,缺乏整合。
另一特色在於開放性,使用開源硬體、開源軟體,並開放資料給大眾使用,如此能以有限預算創造最大效益。「我們的座右銘是『用零星預算打造智慧城市』,」SmartMe.IO共同創辦人梅里諾在Openstack溫哥華峰會上表示。
當然,四年來SmartMe並非毫無挑戰。普列菲多表示,發展智慧城市與政府的合作相當重要,但並非所有市政單位都準備好接受創新,常常需要花大量時間開會討論。而物聯網、雲端、邊緣運算等,也需要專業技術支援,需要克服技術障礙。
如今SmartMe斐然的成果,已引起其他城市的興趣。目前團隊接到一個100萬歐元計畫,要把Smartme應用在義大利四個城市。「墨西拿的智慧城市讓我們知道,城市智慧化其實沒那麼難,」《CNET》如此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