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之南的屏東萬巒、內埔,也有在地企業異軍突起的創生案例。
36歲的福灣莊園巧克力執行長許華仁,2010年從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畢業後,回到屏東老家為父親圓夢,在廢棄的漁塭填土,蓋起了民宿與餐廳。
五年前,喜歡料理的許華仁,在尋找屏東在地特殊食材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可可,起心動念製作手工巧克力。
福灣巧克力的製程模式非常特別,強調的是「Tree-To-Bar」,亦即從種植巧克力樹一路做成巧克力棒。許華仁說,這樣可以完整保留巧克力的風土味道,全球只有不到十個品牌可以做到。
福灣自種的可可樹不多,因此得大量收購本土可可,每年買130公噸。影響原本種植檳榔的農民開始改種可可樹,「很多農二代返鄉種可可,也很認同不要用藥,」許華仁說。
許華仁已是全台第一位取得國際證照的巧克力品鑑師(IICCT),以屏東特有的海風和烈陽乾燥可可豆,研發出台灣特產巧克力,近兩年連續在世界巧克力大賽上勇奪金銀銅等45個獎項,成為全球前三最會得獎的巧克力品牌。
驚豔世界的新「台灣之光」,正計畫與可可農合作地方創生,開創台灣的巧克力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