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口進駐〉島內移民潮為農村注入活力

老外、文青實踐田園夢 移居鹿野務農開餐廳

老外、文青實踐田園夢  移居鹿野務農開餐廳 來自德國的廣告鬼才裴友涵,移民鹿野開設歐風餐廳,過著想要的生活。
作者:邱莉燕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19-01-31

台東鹿野的純樸寧靜,吸引全台各地的年輕人、中產階級、退休公務員移居當地,有人開店、有人務農,逐漸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聚落,招喚著更多新移民加入。 

島內移民到鹿野,正是「現在完成進行式」,為純樸寧靜的農村,注入了一股活潑生動的氣息。

鹿野當地人估算,近幾年來至少有50位來自全台各地的年輕人、中產階級和退休公務員,甚至是外國雅痞,不約而同搬到鹿野,選塊好地住下來,展開嶄新的人生。

永安村‧斐友涵vs.黃秀雲

開義式餐廳 讓「歐洲滋味」飄香農田

夜幕低垂,下巴留著漂亮鬍鬚的德國人斐友涵(Johannes Faeth),站在自家餐廳的廚房裡,手腳麻利地烹調義大利麵。佐麵的青醬,特地採用鹿野生長的九層塔製成,轉瞬間,一盤香氣四溢的青醬義大利麵端上桌。

異國美味在鹿野永安村飄香。這間以在地食材,重現「歐洲滋味」的義大利餐廳,就開在偏僻的山村農田邊,儘管如此偏僻,卻常吸引北部人不遠千里來品嘗。

搬到鹿野已經三年,斐友涵和原本住台中的太太黃秀雲,愈來愈喜歡住在鹿野的生活,這裡有湛藍的藍天,友善耕作而得的食材,生活很自在。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53歲的斐友涵原是跨國廣告公司的高階主管,曾在首爾、北京和台北工作,擔任設計總監,月領六位數薪水。「之前在大公司很操,某個時刻就覺得這樣的生活過夠了,」 斐友涵說。

夫妻倆被鹿野的美麗吸引來定居,後來發現附近有許多採用秀明自然農法的在地小農,激發他們善用當地食材、開餐館的興趣。

「這裡的人讓我們願意留下來,」戴著中古世紀巴伐利亞帽的黃秀雲說,生活在鹿野,人與人的緣分很深:「好像隨時都有很棒的事情會發生,自己也可以做些事情讓世界不一樣。」

望著另一半從內心散發出來的笑容,斐友涵不禁讚嘆:「我們很幸運,這個地方選擇了我們。」

地方創生最重要的關鍵是人口不能再繼續流失,需要增加人口來活化地方,吸引外人移居絕對是好方法。而這點,鹿野做到了。

龍田村‧凱爾vs.張瑜心

都市人變農夫 找到身心安頓的力量

同樣被鹿野田園風光和秀明自然農法「誘惑」的,是來自加拿大的凱爾(Kyle Barker)和高雄女孩張瑜心。

老外、文青實踐田園夢  移居鹿野務農開餐廳_img_1

圖/嚮往田園生活的加拿大人凱爾(右)和高雄女孩張瑜心,移民鹿野,自種自製自銷各種自然無毒的香辛調料。


2017年,兩人受夠了城市裡嚴重的空氣汙染,相偕移民台東,在鹿野龍田村租一間農居,又租了七分地,堅持用無毒農法種植香辛料販售,如辣椒、薑黃、薄荷等,還有可製染料的洛神、火龍果、蝶豆花,兩人就從都市人變成農夫。

以大地為居所,兩人晚上常常看著遠方火車經過,尋覓躲在庭院裡的青蛙和蟾蜍,一種住在宮崎駿電影《龍貓》裡的感覺,油然而生。

移民到陌生的地方,一切從零開始,凱爾並沒有積蓄,張瑜心起初還得去台東市區上班,四處介紹環保洗髮精。等到田裡有收成了,才專心經營品牌「香辛深淵」(SPICE CHASM),在網路上販售。儘管收入有限,但兩人的物質欲望不高,也能養活自己。搬到龍田,張瑜心赫然發現,很多鄰居都是從外地遷居過來的,對待「新人」的態度大多親切。「永遠都是不好意思地對你說,今天種了什麼菜,想送給你,」張瑜心笑著描述。

其實,鹿野不是第一次接納外來移民。

日本殖民台灣時代,1909年日本政府便有計畫的在鹿野龍田設置移民村,許多日本人從新潟縣渡海而來。經過修復的「鹿野神社」,便是重現當年日本移民的信仰中心。如今移民風氣再興,農委會水保局台東分局農村營造課課長黃秀惠觀察,最近幾年冒出許多從台北、高雄、台中來的年輕人,靠岸東台灣的鹿野,享受農居樂。

移居鹿野的外地人,大多為了追求田園生活而來,很自然種起稻子、蔬菜、水果,便選擇無毒的耕種方式。後來出現愈來愈多想法相近的同好,慢慢自發性群聚,更不想離開,從接受幫助到幫助別人。「形成良性的正向循環,」黃秀惠說。

鹿野‧曾于庭vs.童亞琦

共農共食 六個年輕人一起築夢

除了是移民聚落,鹿野也成為年輕人打造理想國的地方。30歲的曾于庭和33歲的童亞琦在2016年搬到鹿野,興致盎然地實踐一種名為「共農共食」的新生活體驗。

共農,意思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一群人一起租房共同生活,以守護地球的耕作方式一起下田;共食,是大家集資購買食材,或是拿集體種的米、菜,料理後一起吃。

「共農共食」體驗,除了曾于庭和童亞琦,另外還有一對夫妻和一對同性戀伴侶參與,六人皆大學畢業,合租六分地,一分地種菜,五分地種稻子。每日黎明即起,有人負責翻種,有人插秧,有人除草,分工清楚。這裡沒有領導者,也沒有法令規章,卻能正常運作。每個人都按照興趣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事,有歧異的話,便討論出共識。

老外、文青實踐田園夢  移居鹿野務農開餐廳_img_2

圖/30歲的曾于庭(左)和33歲的童亞琦在2016年搬到鹿野,興致盎然地實踐一種名為「共食共農」的新生活體驗。


「共產」是另一特色,六人集資購買了冰箱和汽車,伙食費也是共同出錢,有人專門記帳。他們還用雙手創造產品,在臉專上販售客製化的加工品。

曾于庭的拿手好物是「洛神鹹酸甜」、獨家調配的鹽麴及台式泡菜。另一位成員謝維恩曾用天然原木、天然開採的礦石粉、天然製成的槭樹液、木製食器專用的蟲膠夜,製作成傢俱、砧板、雕刻等。「我們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美好,」童亞琦開心說,曾于庭在一旁微笑點頭。

靠著吸引愈多人移居,鹿野可望走出地方創生的契機。

>>【數位專題】你的家鄉會消失嗎?

關鍵字:地方產業重生
邱莉燕

邱莉燕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擁有25年新聞採訪深度報導經驗,對人對事時存好奇,觀點新穎有創意,專題〈新大陸人在台灣〉〈中國十二五關鍵報告〉〈面對中國加一〉等作品,多次獲得亞洲出版大獎SOPA財經報導類首獎與兩岸新聞報導獎首獎。〈上海世博〉〈一帶一路〉等專刊躍登銷售排行榜,採訪足跡遍佈大陸20餘省市自治區及亞洲各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