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午后,徐徐的微風鼓動新綠的水稻跳起波浪舞;閃耀的陽光穿過翠綠的樹葉灑落在柏油路上,躺在馬路邊的黃狗微瞇著雙眼。寂靜的村落裡,只聞山谷間,傳來大冠鷲「呼悠~悠」的聲音,交織著不知名鳥兒的啾啾聲。這是新竹北埔鄉小村落南埔村的日常。
南埔是典型的客家散居聚落,清澈見底的水圳環繞;加上盛產水稻、柑橘、柿子、地瓜等作物,及山嶺間夕陽落日,因此有「黃金水鄉」名號。
一如許多農村面臨人口外流的命運,南埔村從早期最多有1500人,迄今僅約500人。過去10多年來,農地陸續復耕,並採取友善耕作,復育生態,小農村的再生過程亦展現客家人打拚的開墾精神。
雖然人口數回不去過往的盛況,但柴棺龜回來了、穿山甲回來了,農特產品可以安心吃了,吸引更多遊客一睹小農村活化後的面貌。
打響南埔社區黃金水鄉的名號,除村民的共同努力外,不得不提到這位靈魂人物,曾是全國最年輕的村長—莊明增。
45歲的莊明增已頂著一頭白髮,他也是南埔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10多年前,原本在外地經營汽車保養廠的他,有感父母年事已高,不忍家鄉逐漸凋零,決定回鄉陪伴雙親,先是接下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一職,接著選上村長,逐步實現「友善耕作」改變家鄉的願景。
讓農村再生,活化地方產業,第一道難題是村內的百年南埔水圳年久失修而灌溉不足。幾經會議討論後,村內的老人家做出休耕一年的重大決定,這在農村可是件不得了的事。
水圳修繕幾經波折後,終於迎刃而解。為留給後代子孫一個健康無毒的綠色家園,莊明增回想,村內還有兩個重大決議,包括社區否決農地重劃案,及讓不符農地使用規範的製麵廠搬遷。搬遷至北埔街上的製麵廠,現在也支持地方發展友善耕作。
一路走來,他認為,由下而上的村民自主意識是翻轉南埔的主因。例如,已經舉辦12年的「石爺祭」(石頭公,民間相傳保佑孩童身體健康),是石爺生日舉辦的傳統農村成年禮,村民自主自發「動起來」,爬樹剪枝、綁旗幟、除草等,讓石爺祭愈來愈熱鬧,成為立夏後村內的一大文化盛事。社區近年也結合北埔國中推動的食農教育課程,租用菜園讓學生從種植作物、收成,到販售行銷,均親身參與。這些為打造適合老人小孩友善健康的生活空間,一點一滴的努力,以友善耕作為核心,自自然然地讓生態達到平衡。
「大冠鷲、白腹秧雞已經很平常了,我們還發現柴棺龜、穿山甲,」莊明增指著黃色的土洞自豪地說。
南埔推動友善耕作的農產品採「自產自銷、季節限定、產地限定」,婆媽手工製作橄欖醬、桑椹醬及金桔醬,還有季節限定的桶柑餅等。下一步規劃讓茶園復耕,以及由社區嚴選把關的產品給予標章認證,對消費者比較有保障。雖已滿頭白髮,莊明增還不斷腦力激盪,希望讓南埔在生活、生產及生態三方面,好還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