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牌獎1〉新北市三芝共榮與安康社區

振興八連溪里山文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振興八連溪里山文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作者:林惠君
攝影:賴永祥
日期:2018-06-01

從人車雜沓的淡水捷運站,轉搭通往三芝的接駁車,一路上小巴士搖搖晃晃,約莫經過半小時,車子駛離幹道,鑽進山區的羊腸小徑。

終於抵達目的地,眼前開闊了起來。前方幾無人煙的田園景致,彷如一塊畫布,綠色是底色,有細長筊白筍葉的青綠、有圓形荷葉的霧面淺綠,激流的水圳則交織其間。而妝點畫布的顏料中,白色是停在田埂邊的小鷺鷥;橘黃色是那滿開的金針花;紅色則是渾圓熟成的大番茄,還有身穿灰衣、拿著鋤頭耙土的九旬老農,伴著一隻踩著輕快腳步的米白色小狗。

兩處世外桃源 打造共同生活圈

這片有如世外桃源的天地,是坐落在八連溪兩側、傍山而居的共榮與安康社區,由於維生及生態系統關係緊密,成為共同生活圈。

當地最早的農作物以稻米、茶及柑橘為主,後來以筊白筍為大宗。不過,因筊白筍生長期長,受天候影響的風險高,社區決定調整腳步採取友善耕作,發展多樣性的農作物,將自然還給動植物。

帶頭活化八連溪農村的是新北市三芝關懷社區協會理事長林義峰。

12年前,林義峰自台北市區的學校退休後回到家鄉定居,驚覺眼前的農村因過度使用農藥,跟兒時蟲鳴鳥叫、生態豐富的印象大不相同。他下定決心扭轉頹勢,自2008年起攜手安康社區發展農村再生,「目標是產地及產業生態化。」

一開始,因沒有實際務農經驗,難以灌輸老農友善耕作的觀念,有研究精神的林義峰就自己下田試種,藉由舉辦課程、活動,讓農民漸漸改掉慣行農法,採取輪耕、多元化作物、多元栽培方式,現在社區一年四季都有農特產品,農家收入也增加。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與林義峰合作無間的安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水池補充,社區實施封溪護魚,小時候在溪中常見的苦花、溪哥等台灣原生溪魚現在也成群結隊。

復耕農地56公頃 「近者悅,遠者來」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再生後的八連溪農村,吸引外地人加入荷鋤的行列。例如家住蘆洲的鍾老師,課餘和妻子開車近1小時來到租借的小農地耕耘。

近幾年,日本提倡的「里山文化」在國內蔚為風潮。里指的是「聚落、村落」,傍山而居的山村稱為「里山」。在里山的環境中,會有許多不同的自然景觀,也會有很多運用在地環境的產業或文化。

經過多年翻轉,三芝復耕的農地面積已達56公頃,友善耕作的面積也有23公頃,藉由農村再生復興八連溪的里山文化,自然與人達到和諧狀態,讓「近者悅,遠者來」。

三芝會持續響應聯合國「里山倡議」,透過維護當地環境資源,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廣。」林義峰作詩自況,雖住在農村,不若都市方便,但他們就像是野鶴一般,雖然沒有手到擒來的糧食,但在農村的生活空間卻是相當寬闊。

關鍵字:地方文化復興
林惠君

林惠君

遠見編輯部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