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經濟力〉強勢挑戰東京、紐約的新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燙金 「9市+2區」富可敵國

粵港澳大灣區燙金 「9市+2區」富可敵國
作者:邱莉燕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18-03-30

海灣總是能孕育文化,東京灣區的工藝製造、紐約灣區的金融財經、舊金山灣區的科技創新,無不讓人驚嘆。粵港澳大灣區也正攜手努力整合,盼能急起直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珠三角,中國的經濟明星,也是全球矚目的高成長地區。追求更上一層樓,中國政府正在此處進行一項雄心勃勃的區域發展工程。繼一帶一路後,大陸中央又提出一個新的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目標是到2020年,經濟總量與東京灣區旗鼓相當;到2030年超過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成為世界GDP總量第一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在2015年被提出,2017年3月兩會,「粵港澳大灣區」再度出現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國家政府報告」,提出要研究制定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自此,喊了三年的粵港澳大灣區,面貌也逐漸清晰起來。

前店後廠模式 阻礙灣區資源整合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城市為「9市+2區」,9市是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2區就是香港、澳門。

廣東省加港澳,堪稱富可敵國。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PWC報告2017》,三地合計GDP約10.49兆元人民幣,相當於全中國大陸經濟總量的14%,媲美世界第十大經濟體加拿大。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令人疑惑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體積龐大,亦擁有全中國乃至全球競爭力明顯的優勢產業,如華為、世界第一大電子代工廠富士康、超越臉書市值第一大的社交網絡公司騰訊等,為什麼還需要升級?

「中國未來要領先其他國家,這也就是為什麼不滿意粵港澳大灣區的現況,好還要更好,」曾任工研院院長及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的林垂宙分析。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指出,粵港澳區域,近30年已發展出「前店後廠」產業整合模式,但是問題出在於港澳的教育、醫療、金融和社會保障等,都和珠三角其他城市沒有順利對接,「阻礙了大灣區內部的資源合理配置。」

他指出,如果大灣區在未來幾年還是各做各的、重複建設,便會產生「新三國演義」,互相競爭,因此整合三地優勢非常必要。

眾所周知,東京灣區的核心價值是現代製造,舊金山灣區是現代科技創新,紐約灣區則是現代金融體系。澳港澳大灣區把這些區域當做超越對象,「今後如何通過大灣區的合作,能夠在現代製造對標東京,現代金融對標紐約,現代創新對標舊金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若實現,便解決了粵港澳下一步的轉型發展。

灣區一國兩制 談融合絕非易事

只是,泛珠三角區域的融合,並非易事,最大難題就是「一國兩制」。

大陸施行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制度,而港澳是資本主義制度,各有主權,法律制度和行政體系亦皆不同。融合的過程中,既要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又要發揮各自優勢,無疑是一大挑戰。

舉個簡單的例子。民眾往來港澳廣東之間,還是要經過海關、檢查行李,商品和金錢也還不能夠自由流通。「你能想像台北的人要到新竹,若要過海關檢查護照和行李,對於民眾生活或商業活動會有多麼不方便嗎?」林垂宙說。

若無跨境車牌,港澳的車輛也無法在三地間自由行駛。「這麼多限制,你怎麼叫大灣區呢?」前《南方周末》執行總編輯、時間網絡聯合創始人兼CEO的向熹表示。

向熹曾受邀參加廣東省政策制定部門的建議會時,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別學紐約、東京,也別學舊金山,要學就學歐盟」。向熹認為,其他灣區都是在同一種制度下的多個城市連結,但歐盟是在不同的主權國家間形成經濟共同體,值得參考。

一國兩制已是既定的現實,如何在此前提下,透過創新模式讓資源自由流動?將是粵港澳大灣區首要克服的現實條件。

香港西九龍高鐵站與港珠澳大橋最新實施的「一地兩檢」,亦即車輛人員通行只要一個窗口辦理,便是目前相當具體的第一個創新改革。

「再如簽證便利化、投資便利化,這些措施雙方都在締結,」張燕生指出。

其次,營商環境效率和便利化,也必須拉平水準。按照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效率和便利化排名,2017年香港第五,大陸第78位。指標包括註冊公司、獲得信貸、電力與施工許可證所需時間,「廣東得要全力迎頭趕上,」張燕生說。

在粵港澳大灣區9+2的城市當中,現在腳步走得最快的無疑是深圳,東莞其次。「東莞南臨深圳,北靠廣州,是珠東這個經濟走廊裡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東莞市政府顧問宋濤說,東莞做得好了,就是一個中心,做得不好,就是個過道。

宋濤建議,東莞定位為高端製造業,並以生技醫藥、機器人為突破口,「像一把尖刀帶領東莞突刺,做到中國的最強之一。」

同時擔任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的宋濤表示,現在正與香港大學一個生物醫藥的團隊洽談,計畫共同成立一個研究院,以期優勢互補,兩兩共贏。

「我們公司產品的國際化,可以利用香港,香港則利用我們,開拓中國大陸的市場,」宋濤說。

隨著跨海跨江交通一一開通,市場一體化提升,政策開放、創新的合作模式,粵港澳大灣區正在聚集爆發的能量。

「我們對粵港澳大灣區有非常樂觀的期待,它會成為全世界最活力的地方,」張燕生說。

>>完整了解港珠澳大橋的秘密

關鍵字:產業國際
邱莉燕

邱莉燕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擁有25年新聞採訪深度報導經驗,對人對事時存好奇,觀點新穎有創意,專題〈新大陸人在台灣〉〈中國十二五關鍵報告〉〈面對中國加一〉等作品,多次獲得亞洲出版大獎SOPA財經報導類首獎與兩岸新聞報導獎首獎。〈上海世博〉〈一帶一路〉等專刊躍登銷售排行榜,採訪足跡遍佈大陸20餘省市自治區及亞洲各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