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成語「夜郎自大」,用來形容無知又狂妄之徒。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句成語出自中國大陸雲貴高原東部的貴州省。
由於地處偏遠,官方資料顯示,貴州曾是中國最欠發達的省份之一,2009年貴州省GDP為3894億元人民幣,僅占全中國的1.1%,排第26名,因此被形容是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
只是,現在的貴州已今非昔比。甚至,某些領域進步的程度排名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來到省會貴陽觀山湖區,放眼望去,不時可望見「BIG DATA」的立牌字樣。大數據廣場上,樹立著巨大而抽象的現代金屬雕塑。走進大數據展示中心的時空隧道,黑暗的空間中,藍白粒子光效迷離,展現了一個宛如科幻電影場景中的數位世界,令人疑惑這真的是貴州嗎?
這一切的改變,得從2013年說起。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於2012年正式接班後,為了扶貧與縮短城鄉落差,派當時50歲出頭、被視為親信的陳敏爾到貴州,創近30年來貴州最年輕省長紀錄。陳敏爾已於2017年調任重慶市委書記。
在過去四、五年間,貴州終於找準了發展道路。大力建設交通,並發展大數據及文創旅遊,愈做愈成功。
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就設在貴州。貴州興建了全球最大無線電天文望遠鏡「天眼」,還在今年10月10日宣布新發現兩顆脈衝星。世界鐵路第一高橋、世界最大跨徑鋼桁梁斜拉橋等,也在貴州;世界市值最高酒企、茅台酒廠,今年4月誕生在貴州。
近年來,為貴州按讚的人愈來愈多。
天津台商、康農食品董事長林易陞就是一個例子。十年前,他曾到貴州參訪,發現當地風景很美,但沒有投資機會。今年中,他二次到貴州,赫然發現高速公路等基礎建設已不可同日而語。
他的農業事業正計畫選擇與北方不一樣氣候條件的地方擴展,「貴州,我很快就會去投資,」林易陞說。
今年8月訪問貴州的台企聯會長、錫山集團總栽王屏生,也驚豔貴州省近幾年來,已讓1000萬人脫貧,成績驚人。
王屏生指出,一般來說,扶貧就是給錢,但貴州卻從改造偏遠鄉村做起,讓農民變股東、農會變公司,利用天然美景做農業創意旅遊,一邊保護生態,一邊讓農民有了新工作。
以往沿海的工廠,貴州幫是很大的一個族群,現在貴州出外打工的人愈來愈少了。「貴州現在已經完全脫離了『三無』現象,」王屏生說。
因為地無三里平,貴州高速公路的架高可高達20、30米。使得貴州省高速公路建造費用,平均一公里1.2億元人民幣。早在2015年,全貴州88個縣皆有高速公路,是中國大陸率先「縣縣通高速」的第八個省份。
如今,高鐵網絡可在一天時間內把貴州人送到中國東西南北各主要城市,譬如廣州到貴陽的高鐵,只要四個小時。
大數據產業能在貴州這樣偏僻的省份,從無到有成長,是貴州帶給人的另一份驚奇。
富士康、高通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落戶。國際巨頭也相繼在貴州設立資料中心。今年6月,騰訊全球綠色資料中心在貴安新區開工。不到一個月,蘋果公司宣布,在貴州建立中國首個資料中心。20天後,華為七星湖資料存儲中心也展開建設,預計總投資80~100億元人民幣,為華為存儲其在170個國家產生的數據。
「貴州做大數據,得力於天時地利的不斷積累,」貴州省科學技術廳廳長廖飛指出:「最後從量變到質變。」
隨著大數據產業興起,2011年前後,大陸就出現了很多企業在尋找可以建資料中心的地方。但這是一個高耗能電量的建設。
當時廖飛在貴州黔東南州擔任州長,計畫停產一些油煤鋼鐵企業,正苦於尋找下一波高用電產業是什麼時,資料中心接替了上來。
2012年底他在黔東南州的凱裡市,引進了貴州第一個資料中心、申黔互聯數據中心,這便是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的緣起。
2013年,再度迎來另一個轉捩點。當時的貴州領導陳敏爾認為,貴州不能只做資料中心,既然大數據是一個「礦」,進行加工後就能增值,因此將大數據相關產業,從單純的數據儲存往數據獲取及數據處理的方向推動。
2015年是另一分水嶺,因為這一年的6月17日,習近平來到貴州參訪說了一句話:「貴州發展大數據確實有道理。」
「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打氣,比任何政策都好,」廖飛表示,本來有點徬徨要不要做大數據的貴州,從此下定了決心。2016年,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頭銜就落到了貴州的頭上。
除了領導人支持,貴州也擁有了發展大數據的「地利」。
貴州多山,興建資料中心時順勢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且可利用山體岩層,抵擋地震等災害。
一位台資廠主管透露,該廠不僅將綠色隧道資料中心設在貴州,同時看中各大廠的資料中心群聚於此,也新蓋了數據存儲必備的伺服器製造工廠。
另外,貴州深知,如果是商業大數據,沒法兒跟擁有京東的北京、擁有阿里巴巴的浙江相比,也沒法兒跟有很好的移動支付平台的深圳比,在做了市場細分之後,選擇了最難實現的領域──政府的數據開放。
「我們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到位,讓大家有信心貴州是開放包容的地方,」廖飛說,政府把家底露出來與大家共享,與其他想做大數據的省份形成差異化,為貴州聚集了人氣。
政府數據開放是貴州的一個創舉,為了讓公共大數據能夠給社會各界和企業來使用,貴州政府建立了一整套的雲端大數據,20朵雲也就是20多個政府部門的數據匯總在一起,為貴州的政府治理帶來嶄新面貌。
比如科技救災。2015年1月4日15時30分,貴州省蓉遵高速公路發生山體大面積滑坡,坍方量約10萬立方米,導致高速公路上近100多公尺被掩埋,交通雙向中斷,現場救援時,發現一輛Nissan轎車被泥石衝翻在路邊,一時在社交媒體上謠言頻傳,有人說還有數輛汽車被掩埋,數十人等待救援。
現場指揮部立即要求省公安廳與省交通廳立即啟動數據共享,確定了以滑坡當天全省275個收費站,在事發前七小時進入貴州省高速路網的13.3萬輛汽車為樣本數據集。
接著進一步將事發時可能經過坍方路段的車輛確定為3411輛,最後對比交通監控等進行全數據分析,最後判定除了被泥石衝翻在路邊的Nissan轎車之外,再無其他車輛和民眾被掩埋。
全程花了六小時,為精準救援贏得了時間,同時澄清各種不實傳言。救災工作結束後,結果和先前的大數據判斷完全一致。
貴州是中國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誰也沒想到,大數據竟可以成為脫貧大作戰的利器。
廖飛表示,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所開發的「扶貧雲」,以GIS(地理資訊系統)為手段,可以清楚了解貧困人口的分布在哪裡、致貧的原因為何,就能找到脫貧路徑。
距離貴陽市區約一小時的貴定縣盤江鎮音寨村,布依族的30歲婦女張賢雲,曾是「扶貧雲」關注的對象。她的脫貧,並不是靠政府發放的貧戶津貼,而是憑藉電商。
2015年12月,張賢雲開設了音寨村第一家電商服務站,當起了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的「村小二」。10坪大的店外,不時有村民牽著水牛經過,店裡一面牆邊擺設著各種她從淘寶批發來的日用品,洗衣精、紙尿褲、牙膏、蚊香等。
張賢雲解釋,給村民的樣品還包括冰箱、電風扇等,要是適用滿意,可委託她在淘寶上購買。
另一邊展示架上,擺設的則是當地種植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包括柴火辣椒、刺梨乾、蠟染等,村民將這些地方土特產交給她寄售,通過電商走出鄉村,創造新財源。「村裡好多老人做的手工草鞋,就這樣賣到大城市,改善了生活,」張賢雲純樸的紅臉蛋開心地說。幫助村民之餘,張賢雲收入也從每月700餘元成長到4000多元人民幣。
貴州的創舉還包括成立了全球第一個大數據交易所,目前會員超過1500家,可交易的產品接近4000個。「一年多以來,創造的交易流水已有一億餘元人民幣,」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商務總監王京說。
若說大數據是21世紀鑽石礦床,貴州努力開採,已集聚大數據相關企業4000多家。
很難想像,只花兩年多,貴州就培育了一家市值估計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這就是2014年成立的貨車幫,利用公安資料,認證了88萬貨主和450萬貨車司機,為兩者建立綜合服務平台,讓司機找得到貨,貨主找得到車,減少車輛空駛近千萬公里。
貴州發展大數據,提升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服務,同時催生了「貴漂」現象,吸引各地年輕人到貴州尋找機會,目前「貴漂」大約六萬人。
騰訊發布城市年輕指數,貴陽市排名全中國第二位,便得力於「貴漂」潮。
政策大力加持,加上定位準確,落後的貴州已經後發先至,為中國拉提貧窮地區,創下了新典範。
有人開玩笑,若真有外星人,貴州可能是全地球最快聽到外星語的地方,因為這裡有「天眼」。
天眼的正式名稱,是500米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是迄今全球最大的無線電天文望遠鏡,位於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大窩氹窪地。
親自參觀過天眼的前行政院長、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說,就像一個很大的竈,可以放下一個超級巨大的鍋子,這個鍋子就是天眼。參觀天眼時不能帶手機或電器進去,一靠近,產品就會失效。
「天眼的建成,是全地球天文界的大事,」劉兆玄說,天眼大到讓人覺得人類很渺小,未來20年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類似建設能夠超越。
為了讓中國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天眼從1993年構思到2016年完成,花了23年,光是找地就花了12年。最後選址貴州,是從300個候選地脫穎而出,這裡有完美的喀斯特天坑。
這個異常壯觀的科學設備,有30個足球場那麼大,六根非常高的柱子拉住接收器,碟面由數千塊、非常薄的鋁質三角板拼成,在碟面上的任何地點,面對任何角度,可以靈活搜尋任何地方的訊號。天眼能收集宇宙各個角落的電波信號,代表著人類工程工藝的極致。同時擁有世界級的電腦處理資訊,可解讀來自宇宙深處的電波。
更難得之處在於,它並不是建成後能夠立刻展現商業價值,因此需要最高決策者的遠見。「過去只有美國能做到,現在大陸人也做到了,非常不容易,」劉兆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