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1〉 創綠小鎮樹立典範

生產、消費、投資統統有 居民樂當綠電Prosumer

生產、消費、投資統統有 居民樂當綠電Prosumer
作者:林珮萱
攝影:林珮萱
日期:2017-08-30

領導革命〉哈斯弗特

多元投資 100%綠電小鎮

哈斯弗特(Haβfurt),位於德國東南部巴伐利亞邦的一座市鎮。居民1.4萬人、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與占地規模相當於新北市石門區。

這是一個靜僻鄉間,低矮紅磚房舍、綠樹、農地,生活看似與一般小鎮無異。

然而,2015年哈斯弗特的用電,100%可靠太陽能、風力、沼氣和熱電聯產(汽電共生)滿足,堪稱100%綠電小鎮。

2016年,甚至再生能源發電量(7988萬度)是實際用電量(4100萬度)的195%,大幅超標。還能上傳至巴伐利亞邦電網,賣給外地。

推動這一切的是哈斯弗特市立公用事業公司(Stadtwerk Haβfurt GmbH),2016年營業額達2800萬歐元。

為了推動再生能源,2000年德國頒布再生能源法(EEG),開創再生能源躉購制度(FIT),只要民間投資再生能源,政府保障收購20年,促使德國再生能源電業蓬勃發展。原本供電的各地區市立公用事業,也紛紛投入發展綠能。哈斯弗特不例外。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2013年,哈斯弗特市立公用事業被德國環境援助協會(DUH)選為「能源革命領導者」,顯見哈斯弗特在推展再生能源方面的傑出成果。

德國立下2050年100%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願景,在哈斯弗特已然成真!這一路上,當地公民參與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不只使用能源 還生產投資

由於能源市場的開放,許多德國民眾不只是「能源使用者」,更是「生產者」和「投資者」。

民眾都可能是一座太陽能發電廠或風場主人,投資太陽能廠或風場,是德國人的簡單日常。

哈斯弗特市立公用事業執行長諾伯特‧札許(Norbert Zösch)表示,德國現正流行公民參與綠電生產,讓人人成為產銷合一者(Prosumer)。

目前公司網站上正公告一項新的風場投資開發計畫(Bürgerwindpark)。預計募資150萬歐元,市民投資金額可從500歐元到1萬歐元不等,可選擇報酬率2.3%的七年合約、或2.55%報酬率的十年合約。

參與方式簡單,投資門檻亦親民。居民上網登錄申請,最低500歐元、約合台幣1.7萬元,就能成為未來新風場股東之一。

哈斯弗特市的綠色能源投資,十分多元。2005年起,市民亦可簡單投資政府的太陽能發電事業。札許指著電腦螢幕解說,相關發電設備有專業開發商負責,全市哪些地區適合裝設太陽能板,清楚顯示在地圖上,民眾只需按圖索驥,每塊太陽能板可發多少電、收益如何,皆能掌握,「你只需要抉擇要用買的或是租下這塊太陽能板,」札許說,這也是讓公民有機會支持當地經濟的作法。

當地的風場建立則從2011年開始。如今共有10具風機,一小時可生產2.4萬度電。

2011年也投入生質能,700萬歐元成立沼氣發電公司,81%是由當地24位農夫入股。

能贏得「能源革命領導者」的封號,還在於積極投入下一階段能源技術,實踐綠能轉型先驅。

2017年,該市與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共同展開一項名為「ProWindgas」計畫,投入200萬歐元設電解槽工廠,使用風力發電驅動機器,將水電解分為水和氫氣,保存氫氣,等同是以氣體形式儲存電能(Power to gas)的蓄能器。

哈斯弗特市長昆塔‧韋拿(Günther Werner)透露,哈斯弗特已走過發展發電裝置的首要階段,下個重要目標是儲能。

2015年起,韋拿和札許兩人主動拜訪不少業者,甚至跑到柏林研究儲能設備,決定率先引進電解槽技術。放眼全德國,這也是非常罕見的實驗性計畫。

風氣技術(Power to gas)被認為是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要素,其意義在於能將讓多餘的風力發電保留下來,解決風能發電變動性高的缺點。

2016年距離當地30公里外的一座核能電廠除役,哈斯弗特民眾甚至還為此舉辦慶祝活動,「我們對再生能源高度重視,」韋拿指出。

當地居民除了參與發電,同時也努力節電。札許表示,當地九成市民都是他的客戶,全部使用智慧電表,能即時連結系統,隨時上網或打開手機應用程式App,能查看自家每分每秒的發電與用電情況。

韋拿和札許有著清晰的藍圖,節約、自產、和儲能,三者缺一不可,才能能源自主。

掙脫宿命〉波希姆

顛覆傳統 煤礦村變綠電村

除了哈斯弗特市,德國也有一個煤礦村正在朝綠電村轉型。

來到德國東部布蘭登堡邦(Brandenburg)的小村莊波希姆(Proschim),面積13.5平方公里,跟台北市中山區差不多大,居民僅300人。

這裡是德國褐煤產區。褐煤開挖歷史久遠,東德時代起,多數村莊都因挖煤礦導致居民搬遷。

年過60歲的琵塔‧諾許(Petra Rösch),是農場主人。在當地生活大半輩子的她回憶,為了挖礦,至少有十多個村子消失了,鄰居被迫離開家園。

但隨著環境意識的提高,礦場的存廢已興起爭端。為了永續家園的理念,諾許化身為地方能源轉型的實踐者,在自家農場內設太陽能板和沼氣發電設備,以行動證明,即便不挖礦、不燒煤,依然有出路。

沼氣發電 1天發1.2萬度

一輩子當農夫,種麥、種玉米,還養3000頭牛的諾許,對發電技術一竅不通的她,從零開始研究、送工人去受訓,自掏腰包投資200萬歐元,「沒有申請政府任何補助,」2007年完成自家沼氣發電廠,目前一天可發電1.2萬度。

笑稱自己是一介農婦的諾許,已經規劃好,到今年年底,農場可再擴張1百萬瓦(MW)的太陽能裝置容量、讓整體裝置容量達2.2百萬瓦(MW)。

不只諾許,當地還有許多綠電支持者,打造波希姆市成為綠電城市。曾任波希姆市長的伊哈德‧雷曼(Erhard Lehmann),就是其中之一。

16年前,波希姆開始建置風力發電機,目前8座風力發電裝置容量有13百萬瓦(MW);6年前又投入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有1.5百萬瓦(MW)。其中1.2百萬瓦(MW)太陽能裝置容量就在諾許的農場裡。

至於67歲的昆塔‧尤瑞許卡(Günther Juriscka),最近也在自家屋頂裝好太陽能板。

尤瑞許卡對農業器具和舊式機台特別有興趣,家中收集好幾台農機和骨董車。不過令他更聲名遠播的,是身為當地知名的反煤礦運動者,「煤礦一次就挖了、燒掉就沒了,還製造許多汙染,但綠能卻是永續的,」尤瑞許卡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反煤及支持綠能的立場鮮明。

對諾許和尤瑞許卡而言,支持綠電,是為家園帶來轉型的新契機。他們希望感染更多鄰里,慢慢讓更多太陽能板出現在屋頂。

兩座德國小鎮讓人看見不論是地方機構或一般老百姓,皆能扮演綠能創造者。能源轉型不分規模大小,給了台灣新的想像。

關鍵字:永續環境
林珮萱

林珮萱

期許永遠保有不受蒙蔽的眼與耳,以及清澈沉靜的腦與心。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