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遠見》智慧城市調查16縣市排名,前三名儘管仍是台東縣、新竹市、基隆市三縣市,但台東縣從第三進步為第一,新竹市則從第一退為第二,基隆市則從第二退居第三。
台東地處偏鄉,幅員廣大,農業人口居多,今年竟然奪冠,證明只要有心,就能善用科技克服先天不足。
綜觀今年16縣市智慧城市政策作為,除了網路基礎建設全面提升,《遠見》調查加入「政府開放資料」星等評比,亦發現各政府開放資料利用程度較去年高,也出現一些產官合作案例。
在各領域服務中,觀光服務不再一枝獨秀,各縣市在醫療、教育、交通及環保領域均有亮眼表現。
例如台東縣在「智慧市政治理」獲高分。農產電商「台東網路農場」為農民帶來千萬商機;並整合府內17局處、超過270筆大數據資料,用做慢性病地區篩檢、偏鄉醫療資源分配的參考依據。
新竹市歷年來在「智慧交通」領域投入有成,今年利用大數據改善紅綠燈時制,企圖解決竹科通勤的塞車問題,一樣維持在前段班。
第三名的基隆市,網路基礎建設發達,消防局推出智慧緊急救護系統,消防員配戴智能眼鏡可及時與醫護人員連線,掌握黃金救援時間,於2017年智慧城市展獲獎。
去年表現失常的嘉義市,今年以Wi-Fi熱點布建、大數據改善醫療及交通兩項,取得歷來最佳成績,大幅前進五個名次。
新竹縣在推動「智慧醫療」的部分,也很值得借鏡。衛生局結合「社會企業」開發友善新竹好醫院App,宣導正確用藥,提供135家新竹縣各鄉鎮市藥局資訊、24項關鍵老人家用藥服務。
新竹縣綜合發展處資訊科科長沈慧虹表示,公衛與科技整合已是趨勢,不論是假日臨時要買藥、老人家怕吃錯藥、分裝藥品、血壓量測,或者慢性病患總是花大把時間在醫院排隊拿藥等問題,都可以透過App得到醫療諮詢,便利購藥或就醫。App去年11月上線,就榮獲2017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的「智慧醫療」領域優勝。
比起六都人多、錢多,16縣市相對資源較少,卻也能發揮創意,串聯資源,迎向智慧城市的挑戰。以下挑選幾個案例分享。
台東縣〉
農業電商 新鮮蔬果產地直送
台東地處後山,優質的農產品,以往不易外送。台東縣政府建置網路農場,包含台東縣16鄉鎮、近650名農戶「農產地圖」,有歷年來的農漁產量、生產履歷及銷售資訊,全台民眾在家就可以購買數百種講究時令、新鮮直送的台東農漁產品。
「台東網路農場」由縣政府跟農漁會合作建置,上線三年,年營業額已破千萬,還獲得2016年智慧城市創新運用獎「智慧農業」殊榮,是政府最引以為傲的官方網頁。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許家豪透露,網站也吸引大批採購的餐廳或民眾直接聯繫業者,帶動的線下交易粗估有四倍之多。
像是人氣商品池上鄉農會推出的椒鹽米餅,精選池上好米製作,鹹香酥脆,就獲得2016年票選最受歡迎辦公室零嘴第二名。
新竹市〉
交通時制重整 綠燈暢行市區
全台最寸土寸金的土地,恐怕是年產值在台幣一兆元以上的新竹科學園區了。雖然聚集全台高科技大廠、帶來15萬就業人口,卻也讓面積不大的新竹市飽受交通擁塞的困擾。
以往,解決辦法是開發替代道路、調撥車道疏散車流,近年來,市府從紅綠燈號誌重整做起。用大數據計算出紅綠燈的最佳秒數,車輛保持一定車速,就可以一路暢行,不會遇到紅燈,當車流暢通後,自然不容易遇到塞車。
新竹市政府交通處處長倪茂榮說明,每天早上,車潮從四面八方湧向竹科。主要幹道光復路,長達5.44公里、途經26個路口,其中還有清大、交大門口的客運業,一天平均有1200班次大客車行駛。市府透過時制重整,在上午尖峰時刻只要以時速50公里就能一路向東暢行,縮短了33%的行車時間,平均只要等5.8個紅綠燈。
新竹市蘊藏豐富的文化資產,光是舊城區一平方公里就匯集28處古蹟與歷史建物,像是百年新竹火車站、城隍廟、新竹州廳和東城門等。市府為此推動「無敵雙鐵」,鐵馬連鐵道,在市內六個車站和景點設置YouBike,打造公共運輸的「最後一哩路」。市民反應熱烈,創下單日周轉率19.7次的全台紀錄。「最大的改變是市民開始理解,原來新竹可以騎腳踏車,」倪茂榮笑稱。
嘉義市〉
大數據算公車路線 智慧雲端家醫網
本屆國際智慧城市論壇(ICF)中,最驚豔的莫過於首次參賽就入圍全球Top7的嘉義市了。
嘉義市土地面積僅大於連江縣,區區60平方公里,市民僅27萬人,何以異軍突起?
主要原因是面積小,導致Wi-Fi熱點覆蓋率高,且為4G智慧城市全國示範點。嘉義市長涂醒哲的兩項施政也值得一提,包括用大數據規劃公車路線,及推動雲端智慧健康城。
在地狹人稀的嘉義市,動輒要等一小時的公車,居民的代步工具就是汽機車。但密集的汽機車使用率,也造成嘉義市空汙指數達全台第五高。
為引導民眾搭乘公共運輸,市府改善公車路線,承辦此計畫的鼎漢國際工程資訊長周諺鴻說,首先要讓公車尖鋒時刻縮短班距為每八至十分鐘一班,「讓民眾感受搭公車不比騎車慢,」他說。
怎麼做到呢?周諺鴻分析政府開放資料,取得十年內悠遊卡、一卡通的搭乘紀錄,包括民眾上下站點及離尖峰時段。再搭配中華電信提供的行動數據等,得知民眾的一日交通流向,例如:晨間7點半嘉義市東區某某里的民眾都移動往哪個區域?目的地是辦公區、學區還是醫院?
目前嘉義市每日搭公車人數僅200人次,將在今年陸續推出市內三條幹線、二條環線及一條台灣好行,盼能改善搭乘習慣。
醫生出身的涂醒哲也十分重視智慧醫療。去年底透過大數據、雲端資料整合民眾的健康資訊,讓醫師即時管理民眾健康。
假設醫師看到有民眾血壓飆高,可主動提醒回診;或老人病痛纏身,可先諮詢家醫,再評估要到哪一科。「甚至可以結合穿戴式裝置,遠端監測民眾的生理狀態,」嘉義縣主任祕書曹放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