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知名景點,苗栗縣南庄老街,街口處百年郵局完整保存古早面貌,幾個遊客迫不及待迎上前興奮拍照。
再往內走,老巷子兩旁夾道的商家,每個都熱情如火地招呼客人。一名店家老闆聽見閒步而走的遊客與朋友問:「怎麼有桂花的味道,桂花是幾月開啊?」立即大聲喊著:「八月桂花香!」逗得遊客臉帶羞澀地彎腰大笑。
倘若仔細地往商家裡一瞧,不少間店的店門,都貼上了橘色蝸牛的標誌,上頭寫著店家的名字,這正是通過縣政府輔導,符合國際慢城公約的優良商家。
當地知名蛋捲店伊加伊老闆徐明傑靠著健康食材,清幽寬敞的店鋪環境,從縣長徐耀昌手上接下認證標章後,生意更加興旺。
族群、手藝、生態 先天條件優
自2016年2月,苗栗縣一口氣從國際慢城組織手上,拿下兩個慢城認證後,縣政府便大動作在南庄與三義兩個鄉鎮推廣慢城計畫。慢城核心價值,除了提升觀光質量,「更能讓鄉鎮永續經營,」每次與媒體談到慢城,徐耀昌都如此強調。
為了拿到認證,苗栗縣政府動員了各局處資源。
苗栗縣計畫處處長江和妹回憶,當初接到縣長指令,便開始與南庄的鄉民進行溝通。原本鄉親還不太願意配合,大力說服後,才打通關節。
成功說服的關鍵點在於,南庄本身就是適合推行慢城的地方。比方說,南庄多元的族群文化,涵蓋了客家、泰雅、賽夏等,本就符合慢城文化保存的申請標準。
尤其,每兩年一次的賽夏族矮靈祭,更是文化重點,去年適逢十年大祭,一共吸引了十萬人次前去南庄向天湖參與。
早在2002年就已成立的「東河社區發展協會」更長期輔導在地原住民,找回傳統手工藝傳統,部落族人也加入行列,擔任部落導遊,讓遊客能體驗原住民特有的竹編、原住民野菜風味餐,深入部落的日常生活。
來到位在苗21線上的石壁部落,因為一整片裸露的石壁矗立溪谷而得名,若順利預約到原住民傳統工藝家林淑莉所成立的石壁染織工坊體驗課,還可以親身感受用最傳統的方式,以植物煮出色澤,染出每個色彩繽紛的絲巾。這也是全台少有的特色。
除了手工藝保存,南庄無疑也存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比如說,蓬萊護漁步道,清澈溪水、優游魚群,依傍著清溪而建的木棧道,自然景觀一覽無遺,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
江和妹指出,先天體質良好,南庄推行慢城才能如此順利。只不過,後天努力更是關鍵。
慢城推廣必須得到居民共識,進而對區域感到認同,並產生在地幸福感。所以申請前,縣府結合鄉公所大力宣傳,當地警察還在摩托車、腳踏車、手臂上貼上慢城蝸牛的標籤。
2017年開始,為了加強凝聚力,計畫處更撥經費,打算在各個社區開辦鄉民共識會。
多軌並行,縣政府也推行慢城公約商家認證,通過的商家得要遵守十項公約。包括,必須提供遊客相關慢城導覽,熱情招呼客人、降低店鋪噪音並播放悠緩音樂、減低垃圾量、使用在地特色食材等,給遊客一致的旅遊體驗。
多管齊下推廣 迎來國際遊客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也大力推行慢城旅遊,希望帶來觀光效益。
2016年9月,苗栗便大打慢城主題式旅遊「2016苗栗國際慢城嘉年華系列活動」,結合雙慢城,讓遊客感受慢食、慢遊、慢活。
觀光行銷科科長詹家銓觀察,當慢城持續推行,在地價值便會顯現,對於國際觀光客是一大誘因。不久前他到香港推行慢城南庄,舉辦展覽時,很多香港人深感興趣,更有媒體大陣仗前往南庄踩線採訪。
為了提升對國外遊客進入南庄,能夠輕鬆融入,觀光行銷科更是找來公共運輸的司機學習英文,接軌國際。
慢城的推廣與過去台灣發展觀光的方式不同,並非提倡大興建設,熱潮話題一過便乏人問津,造成浪費。而是以現有的資源,最少的投資,找回鄉鎮樸質的風貌,形成強烈特色迎來旅客。
對財政拮据的苗栗縣,慢城無疑是促進觀光的一帖新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