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侯孝賢《戀戀風塵》、1986年楊德昌《恐怖分子》、1992年蔡明亮《青少年哪吒》、2007年林育賢《六號出口》、2015年陳玉珊《我的少女時代》,這些橫跨不同年代的電影,你知道共通點在哪裡嗎?
答案是:「西門町」。不管哪一齣流行的電影,都有許多西門町經典地景,中華商場、來來百貨、萬年、獅子林大樓、紅包場、徒步街、電影街……。
西門町橫跨每個世代的記憶,鮮明的文化印記,是眾多名導演取材的靈感來源。支撐西門町紅了120年的關鍵,電影,扮演著吃重的角色。
從電影看西門 青少年世界縮影
走進武昌街二段的電影街,這兒堪稱為最重要的文化基底。近半世紀,先後誕生超過十多家電影院,至今仍保有全台座位數最多的影廳。蔡明亮早期幾部電影,就為1980、1990年代的西門町留下紀錄。
1989年蔡明亮拍攝的電視電影《海角天涯》,劇中主角的父母身兼多職,到萬國戲院前賣黃牛票,還到小旅館打工當清潔員;主角的姊姊準備重考,每天例行到南陽街補習,也不忘到西門町冰宮溜冰。
金馬影展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認為,蔡明亮的《海角天涯》記錄了西門町的時空流轉,一如興建中的徒步區、因東區崛起,而紛紛熄燈的西門店家。
1992年蔡明亮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青少年哪吒》,片中大量採用西門町場景,比如電玩場,主角還一度被鎖在獅子林的電梯。最後一場戲,陳昭榮和王渝文站在天橋,這正是當時連接中華路、成都路和寶慶路的大天橋。
蔡明亮拍出了9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樣貌,街頭鬥毆、流連在電動遊樂場,既茫然又衝突,成為「西門少年仔」的最佳註解。誠如聞天祥所言:「青少年從來沒有放棄過占領西門町,」鮮明、離俗的魅力,年輕、汙濁、混雜……,一一訴說著。
而電影在西門,不只是一種文化,還是一項產業。隨著電影院聚集,70、80年代,台灣邵氏兄弟、中影等電影和後製公司也在西門町設點。
劇中人物的時髦造型,亦讓西門町衍生出另一種時尚產業。由於觀眾一看完電影,就想模仿劇中穿著,敏銳的商家很快引進服飾、配件,吸引戲迷購買。
西門徒步商圈促進會營運長洪明通分析,西門町除了美食多,上百家的美容美髮店,更是特色。
「想知道現在最流行什麼,來趟西門町就是了,」1998年進駐西門町開店、專營美髮的亂剪集團執行長林格民有感而發。
亂剪目前在全台有28店,光在西門町就三家,間間都是超大坪數。西門旗艦店更近600坪,從三樓到七樓,多達五層。
由於西門店主力客群集中在青年學子。開業第二年,林格民開辦美髮街頭秀,在徒步區架舞台,找來十家北市高校生,充當髮型模特兒,自家設計師則現場剪髮,再讓學生走秀,穿插跳舞表演。
果然,吸引成千上萬的學生,宣傳效果十足,奠定了亂剪在學生心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有鑑於西門主顧客是預算受限的學生,不同於一般髮廊都採洗加剪合併計價,亂剪實施分項計價,客人可以任選其一,若單剪髮,只要240元左右,讓學生消費無負擔。
年輕人「糾眾消費」的習性,也間接讓市場變大。由於學生偏好呼朋引伴,連上髮廊也要撂八、九個朋友,讓西門町的美髮店一間比一間大,200、300坪是基本款。
另外,隨著近年來大陸、香港、新加坡及日本觀光客前仆後繼來剪髮,也讓西門町,餅愈做愈大。
「以前都是台灣人赴日剪髮,現在換他們來台灣消費,」林格民的店,不指定設計師的客人之中,三至四成是外國人。
見證各種年代 最時尚的指標
由於各種最時興的事物都在西門町亮相,刺激了各行各業的興盛。在西門生活40多年的豪華鐘錶第二代朱國為認為:「要看哪個行業正流行?就得看當下西門町哪種店最多。」
近幾年來,最新興的店面是背包客旅店、麻辣火鍋、髮廊、鞋店、手搖杯飲料、MTV、KTV、冰宮等,都是時代的產物。
但不要忘了,最經典的西門文化還有紅包場。西門紅樓文史工作室會長黃永銓,就見證紅包場的興衰。
黃永銓的爺爺很早就在西門町討生活,爸媽則在西門市場(現為紅樓)做生意,後來轉而在紅樓旁開花店。70、80年代,紅包場盛極一時,許多退休外省老兵去聽歌以前,都會買花送歌星。
「哪個歌星最紅、誰的花束最大,我都最清楚,」黃永銓回憶,一遇到當紅歌星辦登場和生日會,還得預先去會場布置。
此外,民歌西餐廳也在西門町紅極一時。
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當年還在民歌西餐廳駐唱,一週就在西門町唱個五、六場以上。談起台灣當代的Live house演出,西門更是重要根據地,除了河岸留言,另有西門町AMBA裡的legacy mini。
另外,近期在西門紅樓開啟新文創平台,也吸引旅客駐足。
2007年,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西門紅樓,透過經營紅樓茶坊、史料展覽、文創市集及成立文創發展中心(16工房),打造為指標性景點。
至今,每週末在紅樓北廣場的假日文創市集,已是全台歷史最久的創意市集。青年創業家的自我設計和製作的衣服、首飾、包包等各類生活用品,經營出一道別緻的風景,也為本地客和觀光客創造不同於百貨商場的體驗。
另一邊的紅樓南廣場,業者營造友善同志的酒吧空間,現已是亞洲最大同志餐飲聚落。
年輕街頭文化 在後街找到出口
青少年熱愛的街頭文化在此也找到出口,塑造成一股不可抹滅的伏流,許多青年在此尋找認同。
西門紅樓和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共同舉辦的後街文化季,今年第六屆主題「後街重擊」,融合五大領域,塗鴉、街頭品牌、DJ音樂、街舞、電影。
台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就說:「西門町永遠不會只有單一主流!」她比喻「後街」像「後窗」,讓人看見不同的文化景致。
在後街,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為自我深愛的文化貢獻熱血,比如從事DJ工作多年、第一份工作是在西門町舞廳放歌的Chicano。另一位人物Taower,從國小六年級開始跳舞,創立The Future Crew舞團,更得過世界街舞冠軍。
西門町這個歷史悠久,充滿故事的街廓,讓在西門遊逛與導覽也變成一趟特殊體驗。
出生大稻埕的邱翊,四年前成立台北城市散步,原先只鎖定大稻埕,後來擴大到整個台北,其中光西門町導覽路線,已累積六、七條不同路線。
永遠超乎預期,即使來100次,回憶都不相同。你以為很熟悉,但往往在下一個轉角發現驚奇。這就是西門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