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的傳統農業已式微,多數二代不再繼承,規模較大的專職農戶僅剩一家,飼養200頭牛,其餘不是兼職務農,就是早已轉型。例如原來養馬的農戶,改經營休閒農場,都會區的人,沒時間照料馬,他們可代為照顧與訓練等。因此,稱這裡為農村,還不如叫做鄉村。
村民找出最佳生存之道
佛申納克德村是許爾特根瓦爾德(Hürtgenwald)鎮最大的社區,位於國家公園的山腳下,海拔約370至480公尺。資源十分貧乏,村民竟自力救濟,尋找各種替代能源,20年前就蓋了德國第一座風力發電廠,目前共四座,另外還有80個民營太陽能光伏發電設施。
由於國家公園有各種開發限制,無法引進如迪士尼樂園類型的投資案,但是佛申納克德將劣勢扭轉為優勢,將豐富的天然資源視為生態旅遊的絕佳條件。
被當地人稱為「艾佛的珍珠」(Perle der Eifel)的西蒙斯卡爾(Simonskall)就是該村重要的旅遊區。當車子開往珍珠區的唯一道路時,該社區農村競賽的主委曼佛雷德.伯勞恩(Manfred Braun)解釋,發展旅遊業一定要有交通建設,但國家公園又必須保護,如何取得平衡是考驗。
要開挖新路時,社區特別邀請保育團體共同討論,包括道路要多寬?山坡地、生態如何保護?建設的成本、實用價值為何?幾年前,終於完成這條通往珍珠區的重要道路。
珍珠區有480年的歷史,經二戰摧殘後,目前只有50位居民,五家旅館,僅一家全年開張,其餘只有週末營業。來到這裡的遊客可進行一場「芬多精+負離子」的森林浴,年輕人也可以從事健行、攀岩或極速運動。
當地特地建設「越野自行車公園」,有三條專業路線,吸引很多愛好者。每當週休假期時,就能看到一台台越野自行車從山林俯衝而下,享受急速馳騁的快感。當地一個青少年社團率先經營「越野車極速運動」的事業,在例假日提供訓練、並將騎士跟車輛載到山上的服務,讓遊客可重複進行極速運動。
光這些項目還不足以吸引遊客,必須新增項目,「但是任何開發案,一定都要跟村民討論同意才行,」狄倫區(Düren)議員雷夫.諾頓(Dr. Ralf Nolten)說,以開發高爾夫球場為例,光是要或不要就爭辯50年。
今年終於取得居民跟當地旅館業者同意,開始興建。但不是標準的高爾夫球場,而是一座以探索為主的迷你高爾夫球場。「至少多了一個吸引遊客又不會對土地造成傷害的項目,」伯勞恩說。
其實,國家公園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宛如戶外的自然博物館,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吸睛。
森林變體驗營 帶遊客感受
臺德協會研究員林穎禎補充,當地致力推廣「生物多樣性」,有五戶養蜂人家,當地的沼澤地、舊急救站、水廠都是稀有物種如蠑螈、蝙蝠的棲息地。幾年前還推出了體驗小徑,讓森林變成體驗營,帶領遊客認識昆蟲及植物。
隨著德國人逐漸重視休閒旅遊,旅遊業已成當地重要產業,小小的珍珠區就提供45個工作機會,全村從事旅遊已達242人。
雖然產業發展比其他社區活絡,佛申納克德仍無可迴避老化問題,全村65歲以上達到33%。由於位於山區,道路高低起伏,村子還特意整修平整,以利長者行走。
2004年還添置「輔助生活」設施,及協助癡呆患者的據點。這幾年整修好的「老年之家」安養院,有75位老者透過保險給付免費進駐,由100位專業人員看護。
許爾特根瓦爾德鎮長阿克賽爾.布合(Axel Buch)說,「不是我賦予村民目標,而是居民自己提出願景。今天的成果都是他們凝聚共識後,打造而成。」
例如當唯一的戶外游泳池營運不下去,鎮公所也沒有能力接手時,村民們主動組成合作社經營,不支薪幫忙清潔、教練與維護,居民終於可以大聲地說:「夏天時,我們也有游泳池可以游泳。」
在村民的努力下,曾有聯邦級的審查委員就說:「當你看到這裡的風景,你知道你可以安心住在這裡。」
「我希望鎮裡的13個村落都能成為宜居社區,」布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