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以前,般若特村擁有德國最古老的窄軌旅行鐵道,拆除後即走上沒落之路,但居民並不沉緬美好舊時光,反而亟思如何打造家園。
就在投入濕地、堆砌石牆、設置綠籬,營造生態環境後,生態未來村的雛形逐漸確立。
拆地下水道 山泉自由流淌
進入居民僅320人的小村落,宛如洗了一場森林浴。二次大戰後,當地就不允許砍伐樹木,刻意保留的大片原始森林,成為放鬆心情的療癒場所。
沿途觸目所及都是綠色世界,經介紹後,才知道眼中的「雜草」竟是珍貴的原生物種。
在植物專家的輔導之下,居民對自然生態瞭若指掌,「大家已經有共識,只要發現非本地物種就會拔除,」一位60幾歲村民說。我們刻意栽種原生種,不破壞昆蟲、生物棲息地,維持既有生態。
其中,果樹草原更是特色。當地人用非常粗放的方式栽種古老品種的蘋果、梨子樹,形成生物群聚地,保存當地物種。
臺德社經協會研究員林穎禎說明,果樹草原主要任務不是「生產」,而是生物群聚、物種保存。果樹自然生長,沒有人為修剪,掉落的果實變成動物的食物,腐爛就化為肥料,保存好的果樹草原跟百年前的景觀一模一樣。
當地連老舊穀倉、地下室都保存完好,這些都是早期儲存糧食、蔬果之處,對冬季無蔬果可吃的德國人來說,地窖的蔬果彌足珍貴,甚至被列為遺囑項目,指定由誰繼承。
甚至為了讓植物有足夠水分,當地村民還特地拆除原先的地下水道,如此一來,山泉就能自由流淌於樹林、田園間,提供森林充沛水資源。
最近村民又整理好一塊濕地,運用當地資材鋪設步道、製作遊戲設施,鼓勵孩童親近大自然。訪客還未到達濕地,已傳來小朋友響徹山谷的嬉笑聲。
村民共同打造濕地,讓雜亂的空間變乾淨,又達到保育效果,「這樣反而沒人敢亂丟垃圾,村子變更美麗了,」村民米歇爾.利希特(Michael Licht)說。
自然生態已成為般若特村的寶貴資產,但如同村長韋納.德邁爾(Werner Demmer)所言,「家」還必須具備生活與休憩的功能。
擔任村長達30幾年的德邁爾,1985年開始就帶領居民參加農村競賽,透過比賽,不斷地找出所面臨的問題,再加以改善,一步步往理想的「宜居鄉村」邁進。
1992年,般若特村就榮獲邦級的「生態村」獎章,往後更是無役不與,頻頻獲獎,總計贏得21個金、銀獎章,今年第一次拿到聯邦銀牌。
20幾年前,村長就開啟跟居民的對話機制,後來還針對10歲以上居民調查,問卷內容厚達32頁,回收率68%。再根據回饋意見,調整未來20年的發展策略。
競賽成嗜好 好玩又有趣
過去村民最希望家鄉變美麗,現在居住環境變好後,最想要留住年輕人,「我不想被送到養老院,希望跟孩子住在一起,」一位70歲的村民終於如願以償,兒女都同住一棟房子,有各自的出入門戶與生活空間。
而年輕居民最在意的則是休閒娛樂、孩子的遊憩空間。
除了剛興建完成的兒童遊樂設施,社區舉辦烤肉、聖誕節等活動時,也免費讓12歲以下孩子參加,跟大人一起同樂。當科隆等鄰近大城市舉辦音樂會、園遊會等活動時,村子也會免費提供接駁車,彌補小村莊貧乏的休閒資源。
一位50幾歲女村民開心地說,年輕時覺得城市很好玩,現在反而覺得家鄉更好,最近女兒也跟男友一起搬回來住。
社區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競賽,尋找下一個努力的目標,「競賽對我們來說,已經變成一種嗜好,好玩又有趣,大家共同參與,讓居住環境變得更舒適,」一位60幾歲老先生以自己的故鄉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