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高點眺望海拔400公尺的村落,會看到許多綠色線條,原來這是居民刻意將樹木以造景方式,型塑成綠色圍籬,且家戶與家戶間要維持一定距離,確保隱私空間。
進入社區後,一座座綠色圍籬洽似「綠色長城」交錯於村落間,衝擊眼球,帶來視覺震撼,看過的人無不發出驚嘆聲。
有的綠色圍籬高6公尺、長達2、30公尺,中間有個小缺口,探頭一望,發現雞鴨自由自在行走。「我們家花了50幾年,才逐步整修成現在的規模,」屋主溫弗里德.洛爾勒(Winfried Löhrer)得意地說。
社區內看不到一根鐵欄杆,全被樹木所取代,有的住戶甚至將壯觀的綠籬當成庭院大門,圍籬邊上還有耶穌受難的十字架造景。一位村民說,時間久了,形成良性競爭,村民也想做出比鄰居更美、更好的綠籬。
自生能源 領先政府30年
別以為綠籬只有美化效果,村長根特.斯奈德(Günter Scheidt)解釋,圍籬的樹木都是當地原生種,復育生態外,還兼具防風、限制牛羊亂跑的功能。
不僅村內綠意盎然,外圍森林也是經過系統性規劃種植,村民更運用當地的天然優勢,喊出「彼此共享的新能源」口號。
他們充分利用森林的廢材,將燃燒後產生的熱能,透過管線分送至家戶中,成為當地主要能源。目前七成住戶冬天都靠木材提供的熱能取暖,不使用其他電力。不過斯奈德隨即補充說,森林範圍很大,不斷增加種植中,不用擔心資源耗盡。
該村早在48年前就參加德國農村競賽,當初僅單純為了美化環境,得獎無數後,開始思考還能做什麼?最後決定在既有的森林熱能基礎上,持續發展再生能源,沒想到2010年參加歐洲盃以再生能源為主題的農村競賽,就贏得第二名。
不僅廢木的熱能取之不絕,全村竟然還有40座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在偏遠的山間顯得異常特別。來到區內唯一的商店,才發現屋頂裝設的正是太陽能板。
一年半前,這家社區商店經營不善,準備歇業,村民擔心造成日常生活不便,討論後由村民集資,以合作社方式經營,在義工不支薪及太陽能發電出售的所得下,終於出現盈餘。
集森林的熱能資源,及40座太陽能、10座地熱發電(提供15%家庭使用),艾合爾賽德變成能源自給自足的社區,因此拿下歐洲盃再生能源獎亞軍。「這對資源貧乏的村子來說,更屬不易,」狄倫區(Düren)議員雷夫.諾頓(Dr. Ralf Nolten )說,能源自給自足是德國政府大力推廣的政策,他們已率先做30年。
資源雖然貧乏,但只要村民團結,都能迎刃而解。
20年前,村民只能搭帳篷集會,即便寒冬下雪日,也只能畏縮著在戶外舉行,共同心聲就是要一座活動中心,於是村長跟另一位村民,以兩人名義向一家啤酒經銷商借貸40萬歐元買材料,雙方達成協議,每次辦活動都用這家代理的啤酒,獲利做為抵債,至今還在給付中。
最後,全村總動員花了七個月的時間,一磚一瓦完成可容納500人站立的活動中心,從此音樂、舞蹈等社團終於有落腳之處,居民也能在此聯絡情誼,或集會討論。
努力改善無障礙空間
其實,社區還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例如高低起伏的小石板路,對老人或輪椅族非常不便,根特.斯奈德正想辦法解決,例如2014年獲得歐盟補助,提供電動小轎車共用,居民僅需付極少租金就可使用,營運八個月已經跑了5000公里,將來還計畫添購電動腳踏車,提供村民代步之用。
在全村努力下,這座沐浴在森林的幸福小村不斷吸引外人目光,由於距離市區僅30分鐘,加上環境幽美,有人想租屋都租不到,更別說買房。連外出的鄉民想回來都沒地方住,目前已經找到一塊地蓋房子,希望讓年輕人回流。
洛爾勒非常熱衷社區事物,還自掏腰包拍照製作明信片,分享訪客。他大聲地說,「我會很驕傲介紹自己就是來自金牌農村—艾合爾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