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能源政策評比〉第2

屏東 沼氣變綠金 減少10萬噸溫室氣體

屏東 沼氣變綠金 減少10萬噸溫室氣體
作者:高宜凡
攝影:蘇義傑
日期:2016-03-30

和其他縣市很不一樣,屏東工業耗電比重不到三成,遠低於全國平均值(52.9%),且仍有15%用電在傳統農業。不到85萬的人口,遍布在幅員遼闊的33個鄉鎮市,其中八處屬於偏遠的山地鄉。

民情差異也很有意思。一位屏東縣政府員工透露,不少縣市靠換路燈提高節能,但屏東鼓勵地方汰換節能設備時,竟有鄉鎮長以工程無法配合、舊路燈還在保固期內等理由拒絕。「人家鄉鎮長也是民選的,不一定要理你,」他無奈地說。

面對種種不利狀況,屏東只能好好掌握自己擁有的東西。

長年來屏東一直是國內畜牧重鎮,擁有全台數一數二的128萬頭豬隻。縣府便鼓勵境內養豬戶從事沼氣發電,將家畜排泄物轉為綠色能源。

去年,從各地搜集的大量沼氣已產生439萬度電,不但幫農民靠賣電賺到近1500萬元額外收入,還為台灣減少快1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

最近,縣府還把腦筋動到養殖戶頭上,打算跟民間企業合推耗電少兩成的「節能水車」。假使每公頃魚塭更換5台節能水車,每年可減少3500萬度用電量,全縣年用電(不含工業)足可降低1.5%。

日照長,是太陽能有力資源

上任一年半的屏東縣長潘孟安認為,雖然縣府財政無法補貼採購節能水車,「但只要換一台,每月就能省下488元電費,我相信農民一定有意願。」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除了畜牧業,另一項屏東特有資源,是當地人自嘲的「日頭赤炎炎」。 環顧全台各縣市,屏東擁有最長的每年2200小時日照時間,成為推動太陽能的最有利資源。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南部,林邊跟佳冬一帶的農田跟魚塭幾乎全被淹沒,屏東趁勢推出全國首見的「養水種電」計畫,在受創的43公頃土地上架設23.4MW太陽能,在無法耕作的土地復育期間,替受災戶創造額外收入,每年還為台灣增加超過3000萬度的綠色電力。

截至2015年,屏東累積建置超過120MW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不但高居全台第一,今年縣府還把新增目標倍增到50MW。「中央法令如果跟得上,100MW我都敢發展!」潘孟安充滿信心。

推動「複合式」土地利用

儘管開發綠電有成,但去年行政院推動的一年節電競賽中,屏東縣並未成功節電,截至2月,還比同期增加了4011萬度用電量,顯示還需要加強節能。

擔任屏東縣智慧節電計畫副召集人的城鄉發展處長張桂鳳表示,屏東已計畫將節能減碳入法,近年陸續制訂綠建築、低碳城鄉、畜牧場管理等自治條例,興建中的屏東轉運站,將是全縣第一座符合綠建築自治條例的公有建築。

有了前任縣長曹啟鴻打下的基礎,潘孟安一上台便喊出「2020負碳屏東」願景,打算讓屏東的能源產出大於使用量,堪稱對綠能發展最具雄心的地方首長之一。

接下來幾個月,屏東將陸續舉辦ICLEI(地方環境行動委員會)與綠能產業國際會議,向世界展現綠能成果。

不過,近來各種綠能開發皆面臨不同的質疑聲浪,常使地方政府推動受阻。對此,潘孟安強調,屏東最大的創意在於「複合式」的土地利用概念。

不久前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才參觀過、可漂浮於水面的「浮動式太陽能」,便架設在過於低漥的荒廢水池,不但不會干擾養殖戶運作,還能作為周遭區域的滯洪池,這種發電裝置最適合用在魚塭或水庫等穩定水域。

剛奪得APEC能源智慧社區最佳案例的光采溼地,也是好例子。這片廣達6公頃的土地,位於林邊車站後方,過去散落著魚塭與荒地,目前成為同時擁有太陽能、風力、生質能、氫能等低碳能源的生態公園,不但用電自給自足,還能儲存72小時的緊急用電量,成為全國第一個實際運轉的智慧微電網。

總是活力十足的潘孟安表示,中央政府的能源政策應該更宏觀,否則反而限制地方的創意跟執行。但他也表示,「我們不能什麼都等中央政策到位,只好自己先走了。」

【屏東縣】

人口:約84.6萬人(全台第8)

面積:2775平方公里(全台第5)

節電表現:較同期增加4011萬度電(並未成功節電)

環團評比能源政策:全台第2

關鍵字:永續環境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