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厚達50多頁的智慧倫敦計畫(Smart London Plan),第一章標題:「倫敦人是核心」(Londoners at the Core),任誰看了,都會會心一笑。
相較於科技和政策,倫敦堅信,市民才是推動城市變革的力量。市民參與是關鍵。 例如,倫敦政府開設的「對話倫敦」網站,在上頭列出健康、安全、居住和環境等問題,讓市民提供意見。今年1月,一項名為「無菸的倫敦?」提案,就吸引超過200則回應。
此外,政府也成立「倫敦數據庫」和「倫敦面板」,公開倫敦的一系列數據,並以圖表方式呈現,讓一般民眾能看懂。
倫敦如何規劃智慧城市?《遠見》來到位於倫敦塔橋旁的大倫敦政府總部,外型為變形的球體建築,有點前衛。走進裡面,圓形坡道下方,是鋪滿一整個地板的倫敦地圖,腳踩在上頭,看著密密麻麻街道圖,讓人不免暈眩。
「倫敦太大了,我們試圖建立一個故事,扣緊各方資源,這很不簡單……」大倫敦政府的副總監安德魯.柯林奇(Andrew Collinge)毫不諱言。這一天是星期五晚上7點,在漆黑的辦公室,一盞小燈打在頭頂,他不時抬頭盯著光源,眉頭深鎖。
的確,智慧城市議題交錯複雜,尤其是對擁有800萬人的倫敦來說,更是艱困。 六年來,柯林奇領導經濟學家、人口統計學家、顧問等意見,推動智慧城市計劃。同時,他也是英國標準協會會員,及「歐洲創新伙伴計畫」中的城市代表。以下整理訪談精華:
解決城市問題 更創造工作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倫敦何時開始智慧城市計畫?想解決什麼問題?
安德魯.柯林奇答(以下簡稱答):十年內,倫敦人口將再增加100萬人,2030年,更預估會破1000萬人。面對人口上升引發的醫療、能源、交通等問題,勢必解決。
因此三年前,倫敦政府成立智慧倫敦董事局(Smart London Board),有點像是倫敦市長的頂級顧問團。納進學術、業界和研究單位等力量,包含西門子、奧雅納、英國電信和未來城市創新研究所等。大家聚集一起,討論如何用數位科技改善生活。
此外,我們也同步進行資料分析建模、開放資料和大數據分析等,這對智慧城市是基礎。其中開放資料的建立,也帶來商機。
例如倫敦交通局的資料,就創造5800萬英鎊的經濟價值。因此智慧城市不僅是為了解決城市問題,更積極的意義是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問:到目前為止,倫敦的智慧城市計畫有何特色?
答:許多城市都會提出智慧城市計畫,但有時會忘了人民。但倫敦絕對把市民放在第一位。四年前,我們剛開始規劃智慧城市專案,就找市民來參與,希望更多對話。
未來創新城市研究所也提供「感知倫敦」,其中有個專案是海德公園。當時專家在公園裡面放置偵測聲音、水和空氣的感測器,收集公園內的雨量、溫溼度等,以此設計更符合人民需求的公園服務。
政府帶頭衝 產學界動起來
問:執行智慧城市計畫,有何困難?
答:對倫敦來說,最大的困難點是我們在試圖「說一個故事」(telling a story)。
問:劃出願景後,如何達成、如何讓整個城市動起來?
答:關鍵在於連結。倫敦是個大城市,包含政府和民間企業等,同時有上萬個專案在進行,政府必須掌握資源。
事實上大城市具備的眾多資源,只要運用得好,就是優勢。例如倫敦奧林匹克公園,當初就是集結顧問公司、施工單位和綠色團體等,共同集結最好的規劃,納進智慧能源、智慧家庭等概念,這就是合作。
問:其他城市也想要走向智慧,您有何建議?
答:我觀察,許多城市發展智慧城市,會將重點放在科技建設,這的確會很快看到成果。不過更重要的是永續,當一個科技建置完成,五年、十年後,該如何前進?思考的路線要放長。
城市想要變得智慧,也必須想到商業模式。例如鼓勵成立新創公司或舉辦比賽等,激發更多新想法。近年英國國家創新局(Innovate UK)舉辦物聯網比賽,得獎者就有1000萬英鎊獎金,相當可觀。因此政府的介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