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交通、產業移轉 縮短城鄉差距

新一輪區域整合,重慶將再度崛起

新一輪區域整合,重慶將再度崛起
作者:邱莉燕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16-01-27

如果你去過北京首都機場,一定覺得那已經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機場了。但在十三五規劃,北京還可望出現世界第一大機場。

隆冬小雪,緩緩飄落在北京城西南的大興區與河北省廊坊市的交界處。眼前望去,盡是一大片的荒涼。然而,一切即將在2019年改觀。這裡是北京新機場的預定地。如無意外,建成之後會是世界最大機場,於2040年迎接高達一億人次吞吐量。新候機室的設計宛如一隻鳳凰,與首都機場的龍形相呼應。

北京新機場,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推動的「一號工程」,華北一帶「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北京新機場的選址,恰巧位於北京、天津與河北的「金三角」。

在十三五規劃裡,區域整合發展同樣列為重要戰略,格局統稱「4+3」。

4,是指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沿海發展,這些都是在十一五規劃時期就形成的舊戰略。

「3,便是在舊基礎上,再提出三個重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任陳耀指出,三個重點分別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長江經濟帶。

陳耀認為,三個區域無論在境內還是境外,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弭平地區和城鄉差距。

新戰略點1〉一帶一路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福建、新疆兩大核心 外資熱點

未來第一個亮眼的區域發展計劃是一帶一路。在一帶一路前,中國並未提出國際經濟合作的優先次序,但2015年一提出,馬上吸引各國加入。

外界多以為一帶一路仍在喊口號。但大陸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張建平指出,已有近20個政府間的合作備忘錄簽署,也與17個國家進行大規模國際產能合作,中國還建成了70個境外工業園區。

此外,2015年,中國對一帶一路的投資增長率高達66%,高於對全球投資的15%。大陸國家發改委的一帶一路辦公室更下令所有地方省分及城市未來的計畫,皆要與一帶一路對接,可見重要性。

一帶一路共有兩大核心區,其中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福建,離台灣很近。新疆是陸上絲綢經濟帶的核心區,「你可以期許,兩大核心區會有新一輪的外資集聚,也會有新一輪的中國資本走出去,」張建平指出。

新戰略點2〉京津冀協同發展

交通、產業聯通 三地優勢互補

第二個重點發展區域,則是環繞首都北京的京津冀。「現在的河北,與北京相比,是天差地遠,」在天津工作多年、台駿津國際租賃總經理張水旺,以當地俗語「翻座山,工資漲三倍」解釋,河北人翻過一座山到北京,工資立刻是原來的三倍,導致河北的人都往北京跑,進而使得北京人口爆炸,環境惡化,交通壅塞成「首堵」。

所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就是為了疏解北京壓力而設立的戰略,透過區域協調,三地優勢互補。

京津冀的割裂,其實是長期行政壁壘的結果。大陸不同行政區域的常態是各自為政,以高速公路為例,天津負責蓋天津段,境內蓋完過境是河北就不蓋了,產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斷頭路」。

因此,京津冀也要徹底打破行政疆界。首要任務是交通聯通,其次是環境保護,第三是產業轉移。空間轉移現已是如火如荼的進行式,北京天津的老百姓非常「有感」。

北京市政府已經確定將「領導班子」從市中心二環搬遷到郊區的通州,消息一傳出,通州當地房價馬上抬到1平方米人民幣3萬元(約每坪台幣45萬元),害得政府緊急採取限購通州區,避免以後搬到通州的公務員買不起房子。

北京的三甲醫院也已開始和河北的醫院結盟,派醫師到河北駐診,河北也計畫興建更大規模的醫院,以分散北京的醫療資源。

另外,北京的企業及工廠已有上千家遷到天津及河北,2016年預計會更加頻繁。

這一場「產業大挪移」,更大的影響在於優化生產技術。河北多是傳統的鋼鐵、冶金、機械業,技術層次較低,當北京的企業遷到河北,不僅當地技術隨之升級,環保標準也相應提高。

「京津冀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不同的是,它要做一個試驗田,」張水旺觀察,它正在探索如何縮小城鄉差距,成功之後,就是可供借鏡的典範。

環球影城預定地 文化娛樂重鎮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也為台商提供新機遇,首先是郊區新城的消費需求。同樣位於北京新副都心的通州,正是大陸第一家環球影城的預定地,預計將成為北京的新文化娛樂重鎮。

「有人找我談,想在北京環球影城引進台灣餐飲,」大成集團大陸餐飲事業群董事長韓家宸透露。代理鼎泰豐、度小月、勝博殿的大成,以台灣「食尚」席捲京津雙城,下一步布局正密切關注政策新動向。

環保節能領域,台商有更大商機。因為京津冀工程急著淘汰或提升舊有的產能,引進新的設備,從最近一年河北省關掉產量數百萬噸的鋼鐵廠,便可證明大陸很有決心防治汙染。

台駿津的客戶,最近一大票是從事環保回收及新能源汽車。張水旺剛跟一家做四輪電動車的大陸客戶簽訂合約,這位客戶急需投入近4000萬人民幣的造車設備,台駿津提供資金,讓客戶以「售後回租」,逐步攤還。

新戰略點3〉長江經濟帶

產業移往中西部 內需、外銷都有利

至於長江經濟帶,未來五年的發展也可期待。長江經濟帶橫跨大陸東中西三大區域,面積約202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超過中國的40%,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區域。

在這個區域,交通建設是重點。高等級航道要從2013年的0.67萬公里,提升到2020年的1.2萬公里;高鐵要從4000公里增加到9000公里,城市軌道,則從1089公里提升至3600公里。

長江經濟帶另一個戰略意義,是做「梯度轉移」,使產業往中西部移動。

「像上海,就要把低端產業往上中游轉移,」上海自貿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分析。

時常為大陸國企高幹上課、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大陸研究組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分析,長江流域上,哪些城市同時具備物流中心、高鐵及機場呢?答案是上海、南京、武漢及重慶。這些城市適合企業布局,走內需有利,走外銷也可以。

若再深入挖掘,哪些城市既是長江經濟帶、又是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只有它:重慶。

「重慶會再度崛起,」陳子昂說,台灣代工大廠五年多前曾有一波轉移重慶熱潮,現在看起來竟是無意中走對了。

十三五期間,三大重點區域發展計劃,將重寫大陸新風貌。

關鍵字:政策環境
邱莉燕

邱莉燕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擁有25年新聞採訪深度報導經驗,對人對事時存好奇,觀點新穎有創意,專題〈新大陸人在台灣〉〈中國十二五關鍵報告〉〈面對中國加一〉等作品,多次獲得亞洲出版大獎SOPA財經報導類首獎與兩岸新聞報導獎首獎。〈上海世博〉〈一帶一路〉等專刊躍登銷售排行榜,採訪足跡遍佈大陸20餘省市自治區及亞洲各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