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攻上游新商機 年發電350萬度

60歲的大亞電纜 把能源變成好生意

60歲的大亞電纜 把能源變成好生意
作者:高宜凡
攝影:賴永祥
日期:2015-12-30

走出高鐵台南站,往關廟方向驅車直去,這裡有間成立一甲子、年營收約160億元的本土企業「大亞電纜」。

大亞是國內唯一具備超高壓電力、電信傳輸,以及漆包線產品線的製造廠。

一般企業慶祝幾十週年,多半舉辦場面熱鬧、載歌載舞的風光戲碼。大亞卻以「超級地球小鎮日」為主題,播放《環境職人》紀錄片、鳳凰花論壇、與環境友善小學堂,還邀退休老員工回廠團聚,並找到60幾對大亞夫妻檔走紅毯,走溫馨與環保路線。

「綠集合」徵選無名環保英雄

特別的是,許多南部縣市的環保團體,或是被其他企業視為眼中釘的環保鬥士,當天也都到場致意。

因為大亞從2008年起舉辦五屆「綠集合」活動,每兩年以社會創業、河川保育、環境友善等主題,徵選在各地默默奮戰的無名英雄。

當多數台灣企業對氣候和環境議題無感時,大亞卻早就積極布局氣候新商機,並善盡企業公民的責任。

身為企業家族後代,1988年自美返台接班大亞電纜董事長沈尚弘,曾見證台灣經濟起飛、電力建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但隨著產業外移與環保意識提升,如今能源市場走向另一個關卡,必須走向民營與開放,刺激他得走一條新路。這幾年他頻繁出席永續發展、社會企業、參與綠能投資討論,尋找出路。

首先,在產品線方面,大亞持續開發太陽能、離岸風力、和波浪發電等特製電纜,以因應日益龐大的再生能源建設商機。

多年前大亞研發「無鉛」電纜,曾以Green Wire環保電纜獲頒「綠色典範獎」,更是國內第一家拿到碳標籤的電纜廠。

做好本業外,大亞更直接投入能源開發的上游端。

2014年初,大亞成立新公司「大亞綠能科技」,專門承租工廠、機關、或校園屋頂,裝設太陽能發電設備,目前包括自家關廟廠、康寧大學圖書館、南部螺絲霸主「三星科技」廠房,已完成三期太陽能電廠,2015年總發電量超過350萬度。

負責新事業的大亞電力通信事業群副總經理莊博貴分析,太陽能成本過去幾年驟降了1/4,目前每度發電成本(4~5元)已跟台電民生電價(約3元)差距不大。

2016年起,大亞還要前進海外,準備投資日本太陽能市場,朝五年內建設50MW再生能源的目標前進。

自許成為「能源串接領導者」

事實上,這已非大亞第一次涉入發電業務,20多年前政府首次開放民營電廠,大亞就是「台灣汽電共生公司」的創始股東。

前陣子外界批判民營電廠只顧盈利、枉顧民生福祉時,殊不知,礙於「電業法」規定,民營電廠只能賣電給全台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台電公司,無法服務其他客戶。

當未來氣候變遷愈來愈重要,大亞自許成為「能源串接的領導品牌」。

過去只做傳輸,但未來,「從能源的產生、儲存、到管理,都是機會!」沈尚弘笑著說。

關鍵字:產業環境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