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環保與建築規劃局主任金姆(Kim Dahlstrom),熱心地開車繞市區,看看著名的維京古船博物館,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老教堂。
不過,相較於歷史,Roskilde居民面對極端氣候的調適手法更令人驚艷。
Rabalder公園就是知名範例。這裡只有幾間食品廠跟學校,但每年7月份舉辦音樂季,讓人口不到五萬的小鎮,吸引超過10萬人湧入,感受特殊的北歐獨立音樂精神。
一走進公園,沿路隨處可見年輕人創作的塗鴉藝術,還有彷彿大型樂高積木的黃色舞台,彰顯叛逆的搖滾精神。
發揮防洪創意〉
疏導到水池 既是造景又能澆花
2011年,全歐慘遭暴雨侵襲,羅斯基爾積水超過兩公尺,許多街道跟房屋都被淹沒。過後,市政府召集居民、學者、公營事業、與建築顧問,商討如何應變極端氣候?
共識是:設法把災害轉為資源,從修下水道、蓋蓄水池的傳統防堵方式,改為疏導與儲存。讓傾盆而下的豪雨,變成社區共享的水資源。
2012年8月,Rabalder公園誕生了。從入口進來,兩條清水混凝土打造的蜿蜒渠道,會把水導引到兩個水池,合計蓄水量達四萬平方米,約是20座游泳池容量,整個公園就是疏洪設施。 原本人人畏懼的洪水,如今變成公園的天然造景,順便涵養植物花木,一旦乾旱來臨,還可作為社區儲水來源。
按歷年降雨情況估計,小水池可能每二~五年用到一次,大水池約每十年才會派上用場。
想到2011年的災情,金姆依舊心有餘悸地說,「極端氣候變化愈來愈大,我們還是應該把一些不確定的狀況估算在內。」
變身創意空間〉
改造廢工廠 曲線渠道能溜滑板
除了創意,丹麥設計一向注重實用性,Rabalder公園也不例外。負責該案的建築師索倫(Sren Nordal Enevoldsen),本身就是位戶外運動達人。他發現,這片原本廢棄20年的食品工廠空地,位於住宅區、學校、和火車站中間,是社區民眾和年輕學生的必經之地,單純只當蓄水池太可惜,應替居民多帶來樂趣。
於是,巧妙利用排水渠道的流線特質,與年輕人熱愛的滑板活動結合。當水沒被填滿時,這裡就成了年輕滑板族最佳訓練場地。周遭還有許多草皮跟綠地,可供野餐。金姆表示,渠道設計工作沒有想像中簡單,除了要能導引水流,也得符合滑板運動者的需求,「很多曲面都得手工製作,」無形中,也發揮了丹麥設計特有的曲線美感。
政府是否要幫年輕人辦些滑板競賽?「用不著我們辦,他們平常就常在比賽了!」金姆笑答。
這兩年,市政府還在設法增加公園的附加價值。園區內提供辦公空間、藝術工作室、博物館等創意空間,甚至還有咖啡廳,出租給年輕的創業團隊或音樂團體。
回想四年來的Rabalder公園改造經驗,金姆的心得是,「面對極端氣候,需要多一點創意,找出更多功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