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最自豪的一句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若套用在丹麥身上,他們可能會說:「丹麥最美的風景,是自行車!」
當許多新興國家把購買汽車,當成人生進階的地位象徵,遠在北歐、人均所得破4萬美元、各項國際評比遙遙領先的丹麥,卻把開發中國家棄之為敝屣的腳踏車,視為節能減碳的社會風尚。
走在首都哥本哈根街頭,迎面而來的是腳踏車大軍。男女老少、穿著時尚的女士,無不雙腳踩踏腳踏車而過。
丹麥人是為了環保理念而瘋狂騎單車嗎?這東西一點也不高科技,不是嗎?對於這兩個疑問,或許你的想法都錯了。
騎單車 丹麥人務實的選擇
丹麥人走向單車國,其實是環境使然。
40年前嘗過石油危機的痛苦後,丹麥民間興起單車運動。至今,人口不過560萬的小國,境內逾400萬台單車,全國單車專用道超過1.2萬公里。
首都哥本哈根更是這股風潮的中心,早在19世紀末就出現全國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2014年,45%的市民以自行車為主要通勤工具,超過六成國會議員也騎單車,4/5的家庭都有單車,無怪乎被許多機構評為全世界的「單車首都」。
1970年,哥本哈根市中心地帶的週間(週一到週五)車流量,高達46.3萬車次,去年降到32.9萬車次,減少了近三成。
同期間的單車流量,從12萬增加至26.7萬。按此趨勢,雙方的「黃金交叉」很快出現。
來到哥本哈根知名景點玫瑰宮(Rosenborg)附近,擁有四台單車的丹麥自行車協會執行長克勞斯(Klaus Bondam),今年52歲,演員出身的他,當過哥本哈根市長,是丹麥知名人物。
他解釋丹麥人的單車狂熱,現實考量是主因。由於稅負比率高達48%,買汽車會課重稅(進口稅達180%),大眾運輸也要價不菲(地鐵與公車皆24丹麥克朗起跳),相較之下,單車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此外,丹麥全國地勢平坦,最高只有170公尺的小山丘,騎車不容易疲勞,多重因素塑造出興盛的單車風。
他的話不是沒根據。翻開歷年問卷調查,在六個為何騎單車的選項裡,「環保」竟然吊車尾,只獲得6%支持度,最高的是「簡單」(50%)與「快速」(49%),其餘依序為:「彈性」(42%)、「方便」(27%)、「便宜」(25%)。
打造聯網設施 自行車變聰明
但即便有騎單車誘因,也需要打造一個方便的騎車環境,才能讓單車國成真。一天到晚接待外國參訪團、明年初將受邀來台的克勞斯提醒,推廣單車沒有捷徑,「一定要先做基礎建設!」
過去10年,從擴增專用道、改善交通號誌、提供停車場地、加強與大眾運輸連結等,光哥本哈根就投資了10億丹麥克朗(約49億台幣)建構友善單車環境。
近年來物聯網與行動上網趨勢成形,建設重點更擺在聯網設施與資訊服務。
克勞斯強調,丹麥對單車的執著,彰顯人們渴望掌控移動的「自由」,不管使用什麼交通工具,他們都不想整天塞在路上,把時間浪費在無聊的等待上。
台灣近幾年才剛風行Ubike公共自行車,丹麥早在1995年就推出全球第一套公共自行車。但此刻哥本哈根的煩惱是,單車有點「太多了」,有時連停車都成問題。常見民眾隨便將車往路邊一擺、或往牆壁一靠,不少商家怕擋住櫥窗或不雅觀,都在窗戶貼上「禁放單車與嬰兒車」。
因此,新一代的公共自行車,任務就是減少市民繼續買單車。怎麼做到呢?當然得善用現代的高科技物聯網等技術。
來到丹麥皇宮(Amalienborg Palace) 周圍,成立才三年、承攬市政府公共單車業務的Gobike座落於此。一走進辦公室,好幾台員工暱稱為「天鵝」的單車呈現在眼前,外觀是簡單的黑白色系,車體彎曲形狀的確有點天鵝的神韻。
車上有平板 停車就自動充電
合約及招標業務主管托本(Torben Dyrvig)說明,Gobike是全球第一套具備情資功能的「智慧單車」,配備充滿科技感,車頭裝設的平板電腦,可讓顧客輸入資料並提供GPS導覽,前輪的輔助馬達跟後座的電池,讓人不怕騎得滿身大汗,還能增加煞車效率,車架底部裝有速度感測器。
每個停車格都是充電樁,還完車停好便自動充電。托本透露,這台車搭載不少MIT商品,包括平板電腦、馬達、和電池,都由台灣廠商供應。
托本解釋,雖然丹麥人熱愛自行車,「但我們不想製造更多車,而是要讓它達到最有效率的狀態!」消費者可在地鐵或火車進城前,透過上網登錄與手機App預約,出站以此做為抵達最後一哩的交通工具,既不用花錢買車,更不必牽車趴趴走。
收費方式則分兩種,觀光客適合單次使用,每小時收25丹麥克朗,月租型用戶須繳月費70丹麥克朗,每小時使用再收6丹麥克朗,但有多次前半小時免費的優惠,適合當地通勤族。
但推出一年半來,Gobike仍在改善階段,如車體太高、太重,不便亞洲觀光客使用,用平板輸入個資的程序也有點繁雜,且面板易反光,常看到觀光客按到一半就自動放棄。當地人甚至批評,以前的公共自行車只要投20丹麥克朗就能用,還車就退押金,等於免費,誰肯花錢用Gobike?
自行車不再只是自行車
為改善服務,Gobike已準備推出第二代車型,不僅更輕,車體也更適合亞洲客。「其實我們不擔心車子,關注的是整個服務系統!」托本強調,透過Gobike蒐集到的行車紀錄與使用者資訊,不僅可幫助政府管理交通狀,也有助商家發展針對單車族或觀光客的行銷模式,而透過車上電腦的即時情資,更能減少後勤維修的麻煩。
直到今年7月,Gobike單月用量突破1萬次,八月觀光旺季更衝上3.2萬次新高,下個目標是每台車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約單月6萬次),並加強推廣團體合約,鼓勵企業、旅館、或校園設立專用據點,預計年底全市要布滿2000台車。
問到兩年來最大困難是什麼?托本沈思後回答,在說服民眾從傳統單車大膽跨入智慧單車,「以前單車只是交通工具。一旦加上資訊科技,它就不只是台單車了!」這個結論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