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人還在企圖搞懂複雜的一帶一路時,中國西北的最大城市西安,建設一帶一路的激情早已迸發。
這份絲路激情,從市井生活中處處可見。
路邊興建中的大樓圍籬,用藍底白字寫著大大的標語:「絲路起點演繹盛世商魂」。
來到當地專賣清真食品的超市裡,天花板上掛滿一帶一路的吊牌,幾乎都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發言內容:「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
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
擁有96所高校的西安,是最多中亞留學生的中國城市,近年來每一所重點大學最新成立的幾乎都叫「中亞學院」,無不計劃到陸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招收更多的年輕人來讀書。
經過反覆挖掘考證的唐代古絲路遺址上,則是蓋起了大唐西市的大片仿古建築,企圖再現盛唐時期國際貿易的盛況。
2015年5月,習近平會晤來訪的印度總理莫迪,打破慣例,不在首都北京進行接待,特地選在西安的大唐西市,迎接古絲路終點站的印度領導人,領略盛唐的風采。
這座寂寞已久的13朝古都正在重新熱鬧起來,因為一帶一路中的「一帶」、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觸發點就在西安,它也將是未來歐亞新經濟帶的起點。
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這份一帶一路的最高指導原則中,明確訂定要「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
中國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與貿易系主任馬莉莉,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研究權威,她分析,相對於中國東南沿海,西部經濟原來是屬於比較「塌陷」的區域。但透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帶動,西安經濟將會不斷「長高」,成為內陸的高點。這些經驗也可以供中國其他絲路城市學習。
從最新的城市規劃看來,西安順應絲綢之路經濟帶,正利用數個新產業園,把城市往外撐大。
來到擁有千年歷史的大雁塔,存放著唐朝時玄奘取經的歷史文獻,塔前立的塑像,正是曾走過絲綢之路的玄奘。
圍繞這座塔,在西安的東南邊打造了最成功的城市規劃──曲江新區。而在西安的東北方,則是西安國際港務區,透過長安號國際鐵路及中國最大陸地港西安港,與中亞及歐洲聯通。
東方則打造滻灞生態園區,規劃中的歐亞經濟綜合園區就座落此處,將匯聚中亞國家使領館及國際組織。而南方則為大學城,被寄望為跨國多語言人才的基地。
西方,則是連接咸陽的西咸新區,其中的中俄絲路創新園,為陝西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的重要舉措。還有空港新城,亦即「空中絲綢之路」,透過設立空中物流樞紐,實現對城市的帶動。
連結數個新園區畫一個大圓圈,極可能是五年後擁有人口破千萬的「大西安」。
高雄的漢神百貨近年來進軍大陸,首站捨棄北京上海,落腳於西安,正是衝著「大西安」的遠景。一出手,就是興建中國西北最大的購物商場,總面積3.6萬坪,從2014年11月試營運。
「一帶一路可以帶動西安的經濟增長,」西安漢神百貨董事總經理蔡杉源說,未來西安市民的可支配所得可望增加,漢神百貨將成為陸絲經濟帶「後端」的受益者。
驅車前往西咸新區,15棟樓已初現園區雛形,辦公大樓上掛著「中俄絲路創新園」的標牌。隔著一條馬路對面,原本散落的民宅剛拆遷完畢,泥地上蓋起一長條工寮,準備大興土木。預計再過半年,紅磚白頂、深具俄羅斯建築風格的大門將落成,欣然迎客。
這裡是西北第一個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產業園,也是唯──個以「中俄」命名,由兩個國家共同打造,是目前絕無僅有的產業園模式。
「一園兩地,是獨特之處,」西咸新區灃東新城主任張衛民說,中俄絲路創新園在中國境內有一個,在俄國境內也會有一個。中方園區開發面積4平方公里,俄方園區位於號稱「俄羅斯矽谷」的斯克爾科沃創新中心(Skolkovo Innovation),首期開發面積6萬坪。
「兩國的企業資源,在這裡互聯互通,」張衛民解釋,未來俄國的企業可到中國園區設立公司,中國企業也可以到俄國園區設立公司,打造合作新模式。
2014年10月才誕生,中俄絲路創新園卻進展很快。研發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兵器集團,擬與俄羅斯格洛納斯集團合作開發中俄衛星導航;俄羅斯最大的鑽石製造商Arosa,正探討在中方園區建立交易平台;園區正在與俄羅斯蘇霍伊商用飛機洽談,支持蘇霍伊超級噴氣飛機(SSJ 100)在中國組裝分銷,開拓亞洲市場。
大唐西市 見證絲路奇蹟
以古絲路為靈感而興建的大唐西市,是另一個案例。
宛如一條大彩帶的巨大雕塑,彷彿在最靈動的一刻凝住在大唐西市博物館正前方。1300年前,這裡就是唐朝的「西市」,從絲路而來的世界各國商人,雲集於此,貨積如山,又稱「金市」,換成現代語言就是國際貿易中心,稱這裡為古絲路真正的起點並不為過。
建於絲路遺址之上的大唐西市,占地500畝,總投資80億人民幣,除了聚集許多商家外,還興建一座絲路博物館,見證絲路從古到今的奇蹟。
大唐西市集團副總裁兼大唐西市博物館館長王彬說,大唐西市是唯一可用絲路起點命名的文化城。
西市內的絲路風情街,像一個小型聯合國。從長安到羅馬,用建築元素及文化符號來體現該國特色。日、韓、印度、伊朗等特色餐飲及特色商品,集成文化大觀。波斯廣場、柬埔寨吳哥窟、尼泊爾菩提樹等景點被濃縮在這裡相連成景。
隨著經濟交流帶動人才交流,做為中亞留學生最多的中國城市,西安也想到了,正積極編織未來各種語言人才的搖籃。
「陸絲國家需要人才,中國通曉這些外語的人才也特別短缺,」陝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院副院長吳殿華指出,為此,陝西師範大學將主動向中國教育部爭取絲路學生配額。
再像西北大學,從2013年和許多中亞國家簽訂交換學生的合作項目,2014年創辦中亞學院,開設有國貿系、地質系、化工及考古專業,2015年直接招收了180位中亞留學生。並且配合中亞的企業家,把員工送到西北大學學中文。
西安向西,從經濟、產業、文化到教育,改變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