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政 22縣市、八大施政總體檢

警政治安滿意度最高,醫療衛生連四年奪季軍

警政治安滿意度最高,醫療衛生連四年奪季軍
作者:彭杏珠
攝影:蘇義傑
日期:2015-05-28

本屆的縣市長22位,其中有14位新人,占比達63.64%,同上一屆比較,竟然有六項施政滿意度進步,成長幅度最高的是攸關民眾生計的經濟及就業,增加了6.4%,堪稱是新人新政新氣象。

離島與花東 普遍滿意警政治安

最新的調查顯示,在八大面向中,滿意度最高的是警政治安,平均達71.8%,較去年成長2.4%,顯示民眾對地方治安的認同度很高。

對照生活網站「Lifestyle9」依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資料所公布的2014年全球10大最安全國家排行榜,台灣僅次於日本,奪得第二名。生活網站的評價是台灣人友善、熱心、誠實,不用擔心暴力犯罪。女性晚上出門時,也不用膽戰心驚。跟《遠見》調查相符。

這次警政治安滿意度達79.8%以上的縣市清一色是離島與花東縣市,反應出城鄉差距。第一高的連江縣(馬祖),分數高達86.8%,也是所有施政項目成績最高的。位於二等族群的縣市分別是澎湖縣、花蓮縣、台東縣、金門縣。

一般而言,經濟活絡、人口密集的城市,治安問題較複雜,而人口少、民風純樸的偏鄉縣市治安相對好。

平均滿意度第二高的是消防及公共安全,達到70%,跟去年不相上下,僅小幅跌0.2%。一等領先族群是台南市、花蓮縣、金門縣、宜蘭縣跟澎湖縣。同樣也是離島跟偏鄉縣市居多。

連江縣加強醫療 不斷提升設備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讓地方民眾第三有感的施政項目則是醫療衛生,撇開新舊任問題,醫療衛生已連續四年拿下季軍,平均滿意度小幅成長0.3%為69.3%。今年的一等族群有3家,分別是台南市、連江縣、花蓮縣。

通常醫療衛生的優劣跟都市化程度成正比,直轄市的醫療資源充沛,平均得分也比較高。而長久以來,離島因為交通問題,醫療資源貧乏,滿意度普遍不高在預料之中。較為特殊的是,人口數只有1萬2000多人的連江縣向來都位列一等族群,同為離島的金門跟澎湖卻經常吊車尾。

由於連江縣前縣長楊綏生是醫師出身,相當重視醫療衛生,不斷提升軟硬體設備。新任縣長劉增應也是醫師,35歲就當上連江縣衛生局長,歷任連江縣立醫院醫師、院長。局長任內爭取到公費醫事人員培育計畫,平均每年有10位子弟到台灣就讀,按規定畢業後返鄉服務,也充實了馬祖的醫師陣容。

最顯著的醫療建樹是縣立醫院新建醫療大樓於2011年啟用,大幅提升醫療品質。以前馬祖人肝癌、胃癌罹患率全國最高,新醫療大樓設有健檢中心,縣民年滿30歲可免費健檢,及早發現、治療,現罹患率已低於全國平均值,也讓馬祖躍升為長壽縣市,平均餘命83歲,高於全國的79.12歲。

衛生署前署長葉金川2011年8月到訪連江縣醫院後,在部落格發文指出,他非常驚訝院內擁有加護病房、手術室、復健科,甚至有洗腎、乳房攝影等儀器,還有最先進的128切電腦斷層,不輸台灣的綜合醫院,「全世界193個國家,恐怕一半以上比不上連江」。

高雄用在地特色 發展文創觀光

滿意度位居第四的是觀光休閒,成為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之一,且滿意度逐年推進,從去年的第五進步到第四,平均滿意度增加1.5%為68.2%。屬於一等的縣市為高雄市、花蓮縣、台南市跟台東縣。

觀光休閒產業是各縣市施政的一門顯學,天然資源充沛的花蓮、台東滿意度都很高。沒想到資源相對少的高雄甚至超越花東,令人好奇高雄市長陳菊靠什麼贏得觀光面向83.7%的滿意度?

陳菊發展觀光休閒產業,除推出新景點、舉辦演唱會,還獨樹一格從文創出發。2006年打造駁二倉庫為藝文特區,完成許多軟硬體建設及藝文活動,包括設計節、好漢玩字節、鋼雕藝術節及貨櫃藝術節等,構建專屬海港城市的生活美學。

為再創園區營運效益,高雄市還將蓬萊倉庫結合百年鐵道的歷史內涵,推出復刻版蒸氣小火車體驗,深受市民喜愛。參觀人次從2008年的16萬增至2014年的450多萬,成長超過27倍。

連圖書館也能吸引遊客。位於亞洲新灣區的高雄圖書總館擁有六項全球第一的紀錄,其中「室內無柱空間」「由上往下施工」兩大工法令人驚豔,獲得公共工程界金像獎的第14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建築類的特優獎。去年11月試營運的時候,就吸引了眾多人潮參觀,今年4月8日正式迎來第100萬個客人。

專屬高雄的景點與地標,促使觀光產業持續成長,去年共有45艘郵輪進港,進出港人次13萬餘人,旅館住宿人數達762萬,較前年成長10.36%,累計今年1至3月,國際旅客住宿增加3.68%,大陸旅客更成長34.79%。

為增加遊客人數,近期也獎勵旅行業推廣高雄旅遊,只要坐滿25人的遊覽車到高雄住宿,每車可獲得6000元補助,藉此促進觀光發展。

台南改善空汙 打造低碳示範社區

另外,跟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議題,地方父母官也輕忽不得,平均滿意度66.1%,較去年小幅衰退1.1%。這次台南市一枝獨秀,成為一等縣市,其他如宜蘭、金門、花蓮、台北雖位列二等,表現同樣突出。

在環境面向取得83%高滿意度的台南市長賴清德,環保施政屢屢有創舉。

長年來台南市空氣品質不佳引來民怨,其中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的PM10(懸浮微粒濃度)及PM2.5(細懸浮微粒)的年平均值,台南市兩項都超標。南科附近的新市、善化空氣品質甚至達惡劣等級。

去年首創跨局處的亮麗晴空——懸浮微粒削減管制計畫,多方齊下改善空汙,讓去年空氣品質不良比率降到1.92%,改善幅度達50%,PM10年平均值改善達13.6%。其中新營成效最顯著,調查顯示新營測站的空氣品質改善率全國第一。

市長賴清德今年4月全面實施290所國中小暨專設幼兒園空氣品質計畫。希望從校園推廣到每個家庭,共同關注空氣品質。

另外,台南市也率先全國於去年12月19日,啟動全國第一個低碳示範社區——九份子重劃區,將來市內所有建築都要依照「南市低碳城市自治條例」開發建設,打造低碳且生活機能完善的九份子低碳示範社區。

花蓮補助幼兒教育 宜蘭推「課間30」

教育為百年大計,攸關城市未來競爭力,今年平均滿意度比去年增加1.3%為64.4%,位於一等族群的是花蓮、金門、連江、台南市。

教育也是花蓮縣長傅萁最重視的施政項目之一。他為打破教育的不平等,從103學年度起,全額補助縣內四至六歲的幼兒就讀公立幼兒園的學雜費、代辦費,家長不用出一毛錢,孩子就能讀書、吃午餐等等。

另外,有就讀私立幼兒園的家長,每生每學期補助幼兒教育券1萬5000元。「我要讓家長安心上班,才能提升花蓮縣的生育率與就業率,」傅萁說。同時為確保學生吃的安心,教育處會到校把關營養午餐的食材,安排營養師到供應商食品廠逐一比對清查用料來源,嚴格控管。

宜蘭縣推動教育改革也是不遺餘力,13年來推動公辦民營實驗教育,由縣府提供場地、設備及經費,讓專業教育團體經營,開創出宜蘭獨特的教育產業,吸引眾多教育移民,至少已引入700多個教育移民家庭。

今年縣長林聰賢又有創舉。他說宜蘭預算少,無法提供免費營養午餐等福利,只好送「不用預算卻有意義」的禮物。從今年9月的新學期開始,首次推動「課間30」政策,每天第二節下課時間延長至30分鐘。

因為衛生局發現宜蘭縣國小視力不良率達42.31%,排名全國第六,尤以鄉下更嚴重,遂與陽明大學合作調查,發現宜蘭平原到處是水稻田,白天折射對眼睛造成影響,導致近視增加。

另外科技發達後,孩子跟家長互動變少,甚至同桌吃飯也不停滑手機,林聰賢希望延長30分鐘從事戶外活動,舒緩眼睛疲勞,並鼓勵家長跟小朋友每天互動30分鐘,假日從事親子戶外活動至少30分鐘,讓孩童身心健全發展。

而平均滿意度排第七的是道路交通,平均滿意度達60.2%,較去年增加4%,有高雄、台南、台東、金門、台北、嘉義縣、花蓮縣等七縣市位列一等。

加強東西向路網 嘉義讓鄉鎮互通

為吸引投資與觀光人潮,每個城市都加緊建設,資源相對少的偏鄉也不落人後。以嘉義縣為例,立委出身的縣長張花冠向中央爭取預算,完成長久以來所欠缺的東西向路網。並全力搶修搶建山區聯外橋梁,陸續完成九座不落墩大跨距聯外橋樑,讓過去不連通的鄉鎮全都通了,「山區不再成為孤島,」她欣慰地說。

嘉義縣也建立道路管理制度及E化作業以管理道路挖掘;鼓勵民眾舉報,即報即修。建立坑洞修補LINE群組,道路巡查坑洞即巡即修,提升縣民對道路交通建設的滿意度。

種種努力,讓嘉義縣獲得交通部兩年一次評比「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方案」102年度第二組第一名(第2組是非直轄市)。尤其在改善號誌、標誌標線或路面平整度後,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從2012年的92人下降至2014年的69人。

八大施政項目中,民眾最在乎的就是經濟與就業,今年依舊墊底,不過成績卻大幅進步6.4%為48.5%。位於一等族群的是台南、金門、台東縣。

台東招商有成 大幅提升就業機會

以台東縣為例,縣長黃健庭推廣休閒觀光產業,扭轉台東人宿命。近五年招商投資金額達到208億6800萬元,提供超過3000個就業機會。台東的失業率也從2009年的5.8%降至2014年的3.9%,連續兩年低於全國平均值。

由於台東縣擁有最多身障人口。黃健庭也針對身障族群,開設職業訓練班,包含電腦軟體應用、農園藝、西點烘焙、地方特色小吃、環境清潔暨房務整理等課程。累計2010至2014年參訓學員共100人,就業率達45%。另外就業諮詢與轉介服務,也成功轉介319人。

同時縣府也補貼台東縣智障者家長協會,鼓勵身障或腦性麻痺者從事清潔工作,沒想到企業迴響熱烈,最近連縣府想推介工作時,協會根本派不出人。

今年施政項目雖有六項比上一屆進步,基於新首長達14位之多,且執政不到三個月就接受調查,明年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相信在新舊任首長的良性競爭下,地方治理將讓民眾愈來愈有感。

關鍵字:競爭力施政滿意度
彭杏珠

彭杏珠

遠見雜誌資深總主筆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