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飛機,手機3G就不穩;要Wi-Fi沒Wi-Fi;有些地方中華電信網路線根本到不了;部落完全沒網路、更別說對外聯繫,」他回憶,不少新移民抱怨,台東有好山好水,卻缺乏數位友善環境。「只求對外聯繫方便的網路管道,這麼難嗎?」當時,對於這批渴望通訊品質的台東人而言,最遙遠的距離,可能僅是一道橫亙在眼前的數位鴻溝。
台東縣處非都會區,去年卻能入選國際組織智慧城市論壇(ICF)「年度全球21大智慧城市」,並在《遠見》2015智慧城市大調查中,「智慧基礎建設」項目榮獲第一名,「國內外競賽參與度和成績」也拿下第三名。
上網會員制 發展種子使用者
余明勳強調,在偏鄉發展Wi-Fi系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慧城市包含各種服務,只有快速建立相關基礎建設、彌補過去的不足,台東才可能有機會創造更多加值服務。
為加快腳步,台東縣全面動起來。去年8月建置完成TT-Free戶外上網服務,全縣戶外布置250個熱區,供民眾免費上網。服務範圍包含戶外人潮聚集流動區域、機場、火車站、熱門觀光景點,每個熱區涵蓋範圍約200公尺。
考量當地常面臨颱風等天災,縣府特地規劃將無線設備固定在號誌桿上、使用特製抱杆及夾具,同時以安全鋼索雙重固定,以增加安全等級。截至目前,TT-Free註冊人次已達7萬,平均每天800名會員使用,這在偏鄉已屬不易。
建置服務還不夠,TT-Free後台配有嚴謹監控機制,追蹤使用者滿意度。除透過臉書(Facebook)智慧城市平台與會員互動、拍攝微電影推廣這項服務,台東縣政府日前還舉辦會員分享交流,邀請TT-Free使用者成為種子測試人員,面對面交流,替剛上路的系統總體檢。
結果現場來了近80人。青壯年、中年人使用者齊聚一堂,請益有之,埋怨有之,有人肯定縣府立意良好,一邊抱怨網路老是連不上。
例如,一名使用者表示,常在一家連鎖速食店使用TT-Free,不知為何,每到凌晨12點網路就斷線。余明勳和縣府團隊一頭霧水,要求相關單位調查原因,初步發現,速食店附近有台ATM機器,每晚凌晨運作結帳,發出干擾波,影響上網品質。
除了建置網路,台東縣政府也推出不少數位應用服務。例如2013年推出「旅行台東」App,整合即時、在地旅遊活動相關訊息,內容包括交通食宿、鄰近景點、優惠情報、即時資訊服務。運用GIS導覽功能,可將喜愛地點存到我的最愛,旅客不但能DIY設計行程,系統還提供個人行程「旅遊完成度」統計指標。
「遊客要的是最新訊息!」余明勳強調。光是負責更新這項App最新資訊欄位的人力,就配兩名專人。此外,所有經認證合法的民宿、旅館、餐飲店資訊,均可即時跟縣府同步資料,力求提供遊客最安心的住宿、飲食保障。
串聯健康照護 推動農產品行銷
數位應用也能協助偏鄉農民銷售農產品。台東縣政府去年9月與日本第一大線上平台「樂天集團」簽約,推銷優質農產品。並建置「台東網路農場」臉書粉絲團,協助農民操作電子商務平台。目前,台東縣政府已協助29家在地商家導入電子商務平台,初步統計,共有約800多項商品登上「樂天」通路,累積5萬多名會員,平均每月銷售額約台幣60萬元。
偏鄉缺少醫院、醫護人員,如果能好好發展智慧醫療,無疑是縮短城鄉差距的最好手段之一。
這點,台東縣政府也想到了。去年底成立「健康量測站」,民眾憑健保卡就能免費使用「智慧機」,量測身高、體重、血壓。完成測量後,只要在操作介面的QR code上掃描一下,就能查詢過往的量測紀錄。
台東縣的智慧城市建置,證明了智慧城市不是都會區的專利。愈鄉下,愈需要智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