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朱立倫時任縣長時,就開創全台各縣市中,第一個線上免書證的便民服務系統,解決許多民眾申請公部門服務時,還要自已先去別部門申請戶口謄本等書證才能辦理的困擾,改用線上電子認證即可。後來因打造遠端照護平台U-care,讓桃園從2009年至2011年,皆入選ICF全球前21大智慧城市。
重視經驗傳承 深植軟體創意策略
繼任的縣長吳志揚,以幫助當地勞工人口的數位職訓等計畫,繼續入選2013年ICF全球前七大智慧城市,及2014年與今年的前21大智慧城市。
2009年起擔當智慧化導入要角至今,桃園市資訊中心主任閻俊如說明,這幾年不論首長換了誰,桃園的智慧城市計畫「只有更多,沒有更少」。像是e化免謄本,2012年還增列稅籍等財政文件改用電子認證。
又如大溪兩蔣園區,近幾年成陸客團旅遊熱點,假日再加上本地車潮,塞車塞到當地人苦不堪言。閻俊如因此協同交通局,利用雲端即時運算車流、控管紅綠燈的號誌系統。這系統之厲害,宛如內建交通警察大腦!
作法是在現場16個車道各配備偵測器,蒐集大量車流數據,扮演交警的眼睛;再用電腦運算數據,最後達成多約三成的綠燈疏散率,壅塞狀況大為減少。
去年底新任市長鄭文燦也對智慧建置很積極。市府團隊啟動了內部變革,重新調整前任首長的施政計畫,最首當其衝的就是航空城。新任研考會主任委員劉坤億強調,所有桃園人都希望建設,但是,也希望不要有惡性土地炒作的副作用,最後市府決定發想不光拚硬體、深植軟體創意的新策略,讓資訊中心扮演關鍵角色。
只是怎麼激盪成一套經濟發展與公平正義雙贏的策略,讓劉坤億和閻俊如花了不少時間磨合。劉坤億說,自己學公共行政出身,開會時,最常和滿口資訊應用的說的一句話就是「請說人話」!
因為他發現,量化科學,很容易讓人顧著衝量,忘記人性考量。但是資訊科技強調一切應該以數據為依歸,也非常科學,最後兩人和外部專家交流後,找出共識:努力看大數據裡的小數據。
舉例來說,紀錄片《看見台灣》中呈現過,桃園獨有的埤塘文化,正是用來灌溉的寶貴水資源。桃園經常喊缺水,到底有多了解自家的水資源?這些水量數據,不是業界那種動輒幾TB(儲存空間單位,1TB=1024GB)計算的巨量資料,卻關係到桃園眾多工廠業者與農民的生存,也就是最關鍵的小數據。
劉坤億檢查發現,以前團隊製表只填大約的面積範圍,太浮面,已商請製作所有埤塘的三度空間量測資訊,未來將借此重新規劃用水政策。
建構綠色運輸網 通勤環保又便利
至於量大的服務則要思考,能否以最小成本,嘉惠桃園人最大需求。劉坤億和資訊團隊研究數據發現,桃園車站是僅次於台北到訪人次最高的台鐵車站,同時還有一群從花東上來打拚的都市原住民,這些人的共通點就是要花長時間通勤,如果能打造各種行動創新服務,會很有幫助。
也因此,桃園市府2月底和桃園航空城產業聯盟召集人、中華電信董事長蔡力行合作啟動智慧國門新都計畫。年底機場捷運通車後,車廂內將配備4GWi-Fi免費上網服務。同時,接駁捷運的公車,也會配備一樣的免費上網服務,透過9月將推行的市民卡刷卡付公車票,還配搭集點贈獎優惠,希望吸引許多在地通勤族不再開車,選擇綠色公共運輸網。
至於捷運站沿線,將規劃建立社會住宅,徵收區內已有居民,也會尊重個人意願保留住處。
閻俊如補充說明,已建置的智慧化措施,也會以同樣的環保經濟思惟來做調整或保留,例如原來每個里長都已配備的平板硬體,也要內建更多通報市政的應用,並幫里長上課。
今年許多人期待的機場捷運及航空城新生,能否靠新的智慧化策略走出不同風景?接下來就要看桃園市府長期的執行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