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少縣市正努力推動智慧市政,至今各縣市自覺,哪些領域表現最好?哪些領域又是未來最想做的呢?
從《遠見》對22縣市發布的問卷調查顯示,當詢問各縣市,在交通、治安、健康、教育、觀光、文化、環保等幾大領域中,自認為做得最成功的智慧城市是哪一個領域時,回答觀光的比例最高,達27.3%。
最滿意的e化施政:觀光、網路建設
這顯示過去幾年來國民旅遊興盛,推動縣市觀光、帶動就業與產業發展,成為不少縣市長的首要政績之一,因此投資智慧觀光科技最積極,包括了台東、花蓮、南投等縣市都選智慧觀光是表現最好的領域。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許多農業型縣市體認到,科技可以協助結合銷售農產產與伴手禮的觀光產業,因此積極找出用數位工具推展觀光的方法。例如花蓮縣就建置健康美食暨GHP(Good Hygienic Practices,食品良好衛生規範)認證的導覽地圖網頁App,方便遊客找到無黑心疑慮的當地美食。
在觀光項目後,第二名是無線網路建設,比例為13.6%,可以發現各縣市對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建置成果,也比較有自信。
近年來4G時代啟動,政府特別提撥51億,推動縣市智慧城市運用,不少縣市已陸續提出方案。如桃園市結合電信業做隨選影音內容、高雄市則規劃智慧醫療服務等。但要注意的是,除了硬體,還要規劃軟體,擺脫智慧城市就是搞硬體的思惟。
同列第三大最佳成果的則包括了健康、交通、福利與補助等五項,占比9.1%。像新北市的福利補助可以民眾自己查網頁查詢,就獲得2014年電子化政府數位落差首獎,對於幫助弱勢民眾理解福利申請非常有幫助。
但也有9.1%的縣市自認從未積極規劃做智慧城市,理由包括縣市都會區太小等。其實,智慧服務不是只有大城市能做,如推數位觀光服務就是農業縣市做最好的,還有偏鄉教育、醫療也都是可善用科技改善城鄉落差的好工具。
未來e化施政重點:醫療、交通建設
《遠見》調查並詢問各縣市,未來幾年優先要進行的三大智慧城市建設有哪些?
排名第一的是健康∕醫療,比例高達50%,顯示全國22縣市中高達五成有興趣投入,包括新竹縣、台東縣等。
背後主要原因,是台灣正步入高齡化社會、醫療產業又長期缺人,已經普遍引起地方政府重視,希望用科技改善人才荒與醫療需求。
台北市電腦公會顧問林智清指出,最近台北市政府和中研院聯手打造全球唯一的急救體驗專車「愛心巴士」,用生動的體感科技,訓練一般民眾也會做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復甦術),可以減少對急救醫療專業人士的依賴。
醫療專業門檻高 強化跨界合作
和亞東醫院合作智慧醫療服務的遠傳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李浩正則分析,智慧醫療頗有門檻,光醫生一門專業,就太深厚,要做好,必須結合網路傳送量測數據的健康資訊系統,還要結合網路建設建置。看來,未來相當需要地方政府、電信網路業者與醫療機構的深度合作非常重要,才能順利打造出符合市民需求,又通得過醫界標準的創新服務。
第二名想推動的是智慧交通,占了36.4%,包括宜蘭、花蓮等縣市有興趣優先發展。積極的縣市政府,如台中市、高雄市就和遠通合作,讓當地交通管理資訊中心利用車牌辨識器、車輛偵測器與eTag等路側設備,蒐集各區域道路交通資訊,從數據中找出控管車流,減少壅塞方法。同時也能透過系統偵測,提早告知用路人改道行駛與道路狀況,減少肇事率。實際改善成果,還等未來一到三年慢慢觀察。
另一個致力於智慧交通的還有台南市,從2010年開始規劃打造更智慧的公車運輸網,去年還因此和IBM合作智慧城市大挑戰計畫,請外部專家提供改善意見。透過整合公車路線、智慧站牌建置等,從2010年至2014年底,載運人數從749萬人次,提升到1656萬人次,成果顯著。今年仍繼續加強創新,推出公車資訊網頁、結合台鐵交通資訊的新改版功能。
台南市交通局長張政源指出,這個計畫牽涉廣大,要整合當地公車業者,也要府內跨局處合作,更需要宣導改變市民習以為常的通勤習慣,可以說挑戰門檻很高,還好成果不錯。讓他學到智慧城市致勝關鍵,不是科技,而是團隊合作智慧。
排名第三名的則是觀光,占31.8%,有興趣推動的包括了嘉義市、基隆市等。顯然許多縣市未來仍看好用數位做觀光的潛力。同列優先領域第四名的還有物聯網、資料開放(Open Data)與包括防災、教育在內的多元跨界智慧城服務。
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也會帶來極大的商機,從縣市施政的優先順序,也可找到台灣業者值得深耕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