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人民捐錢蓋廟不稀奇。然而,整個城市動員,從企業家到小販,共同捐錢蓋一座圖書館,卻是史上頭一遭!這個美麗的奇蹟,就發生在港都高雄。位於高雄市亞洲新灣區的新圖書總館,11月即將開幕。此棟建築物是全球第一座懸吊式綠建築圖書館,硬體工程耗資20億元,是高雄史上最大的單一建築物投資。
更特別的是,未來這棟圖書館的100萬冊藏書,全部由高雄市民捐款。至2014年9月,已有4000多位市民加入,募得近5億元。這不只是台灣頭一次,對國際來說也很驚豔!高雄市圖書館總館館長施純福還因此應邀到比爾.蓋茲基金會與世界的圖書館界人士分享這個市民閱讀運動,讓外國人嘖嘖稱奇。
讓子孫有書讀 黑手老闆豪捐100萬
為什麼想到全民募款的點子?負責圖書館業務的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苦笑說:「很簡單,因為沒錢!」政府經費做完硬體建築已很吃力,剩下只好靠人民,沒想到得到市民熱烈迴響,連勞工階級與外配都支持。
33歲的武清翠,是越南新移民。15年前嫁來台灣,平日靠修改衣服維生。因有感當初來台學台語的困難,她捐了300元,購買《越南人學台語》一書,希望越南的姐妹都能夠透過那本書學習台語。51歲的機車行黑手老闆黃琨明,則是咬著牙慷慨捐贈了100萬元。家住前鎮區的他,感慨地說:「我們住家附近連一家書店都沒有,怎麼可能給子孫讀書風氣?」
為了支持新圖書館,黃琨明每一個月分期付款近8萬。妻子丁麗珍笑說,「現在只能省吃儉用,儘量不買新衣服,但這樣的投資很值得!」然而,很難想像,高雄升格直轄市已30年,僅有藏書量在8至10萬冊等級的小型分館,成為高雄人心中的痛。
史哲表示,圖書館是一座城市的知識指標。「如果有人這輩子沒有踏出過高雄,那他生命中只有經驗過10萬冊的圖書館,不是很可惜嗎?」於是,高雄市文化局提出興建新總圖的計畫,希望以創新的經營,培養閱讀風氣。
營造視覺美感 「讓人好想進去」
首先,是空間上的創新。史哲認為,新總圖的特色不只藏書量取勝,因為書冊可以用數位閱讀取代,但必須在建築空間與經營上創新。成為一座「讓人想進去」的圖書館,反而更重要。因此,新總圖的建築採取國際競圖,特殊懸吊式建築特殊工法,最細的柱子僅6公分,視覺具穿透感,打造閱讀的好空間。此外,選址還刻意選在海港邊,在此可一邊看書,一邊可以看高雄港的夕陽與海,十分享受。
不過,一開始這個計劃曾遭遇許多阻力。因為,依照公務機關經驗,圖書館很難與「美」聯想在一起,通常1坪的單價,都在5萬元以下,和學校相同。然而,現在建築物已經蓋好,儼然成高雄的新地標,許多高雄人反而因此感到驕傲。在內容上的創新,高雄市則做了一個很有「膽」的嘗試,就是不設置自修室。
史哲說,圖書館不應該成為K書中心,考試期間人全滿,考季結束後人全空,而忘記了圖書館真正的功能。這項決定曾遭到很多人投訴,但高雄市文化局卻堅持。新的總圖設計為「書中有座位,座位旁有書」,鼓勵人們真正來此閱讀、查資料寫作業。
以書為核心 未來將發展成綜合商場
此外,書架中還特別設計「關鍵出版櫥窗」展櫃,將展出台灣出版史上重要刊物。例如,17世紀東印度公司出版描寫台灣的荷蘭文古書、作家楊逵日治時期的出版品等,圖書館不只是書籍的借閱處,也是一座關於書歷史的博物館。
未來,高雄市新總圖還有二期計畫,透過BOT方式,另建一棟與圖書館共構的文創會館,內容包含商場、餐飲、旅館,並首度規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書局,透過空橋與圖書館相連,形成一個文創聚落。現在,已有不少廠商洽詢。有旅館業者表示:「如果我住的飯店,旁邊就是一座美麗的圖書館,有看不完的書,那是多麼棒的事!」史哲表示,就如同誠品書店,以書為核心,卻可發展成綜合商場。
未來,希望可以用這個共構文創會館的租金,在政府面臨財政困境之際,讓圖書館自己養活自己,圖書館不再只是「良心」事業,也能創造更多附加價值。目前,新總圖還在趕工中,卻已經有不少高雄人特地開車來參觀。一位老高雄人有感而發:「以前這裡曾經是汙染的土地,現在從旗津遠遠望過來,真的很像曼哈頓!」他仰頭看看工地,就像看到高雄夢想的雛型。高雄人期待,這裡將不再只是一個重工業聚落,更是充滿書香與文化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