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社會值得矚目的閱讀新風景,莫過於小型獨立書店在台灣各角落冒出來。2013年,全台向文化部申請補助成立的獨立書店,就有八家。不同於大型連鎖書店,獨立書店無包袱、風格化的經營方式,為台灣的閱讀風景,帶來了新的可能。
位於桃園縣平鎮市的「晴耕雨讀小書院」,2013年8月開幕,就是申請圓夢計畫、成立滿一年的新生兒。書店的建築,是田園風格的灰色斜瓦小木屋。窗戶是雕刻的木花紋,吊扇緩緩轉動,屋前是一片青草地,推開窗戶,則可看見油綠色的稻田映在眼前,室內外共有300坪,前後都被一片綠環繞。
七年級夫妻開店 人生更有意義
很難想像,這兒其實原來是一間鄉鎮間的卡拉OK。如今,卻成為許多網友評比的「北台灣最美書店」。大型連鎖書店,總選在人潮聚集的商業區展店。然而,晴耕雨讀小書院卻把書店開在鄉間小路,連種田的阿伯,走不到一分鐘的路,就可進去拿起一本書坐下來閱讀。因此,這兒的美,不在亮麗的裝潢,而是一種與自然相映、居民結合的人文風景!
書店主人曾建富與洪毓穗,是一對年輕的七年級生夫妻。曾建富原本在工研院擔任資訊工程師,洪毓穗則在台中的活動企劃公司工作,兩人月薪原本加起來約10萬元。但兩人卻開始反省薪水以外的價值。「原本的工作只能看到業績與報表的數字,對自己、對社會都沒有什麼意義,」洪毓穗說。
那麼,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事?兩人的答案,就是「書」。曾建富說,看完電視,心裡往往有空虛感,讀完書後,心中卻總是滿滿的感覺,這就是書無形的力量。為了做一件對自己、對社會也有價值的事,兩人思考許久,決定捨棄原本的工作,鼓起勇氣開設獨立書店。
為什麼選在偏僻的省道旁呢?原來曾建富就在平鎮長大,從小到大家裡附近都沒有書店,只能在水溝與田裡玩。附近居民若想買書,甚至得開一小時車到台北,十分不便。因此,他決定把店開在老家附近,讓鄉親父老就近閱讀。開店後不僅吸引附近居民,有一位家住桃園市的80歲老伯伯,為了逛晴耕雨讀小書院,搭公車加走路,花上兩小時。可見,一家書店對於鄰近鄉鎮想找書的人來說,多麼可貴!
自己讀了覺得好 才會推薦讀者
洪毓穗認為,一般書店暢銷榜的書,不一定就是好書,而她會自己閱讀後,推薦好書給讀者,一般書店鮮少販售的獨立出版的小刊物,這裡也買得到。此外,一般書店的書櫃多半用傳統的文學、財經、歷史等分類,然而,店內的書櫃編排,卻是主人閱讀後的分類,有主人的特色。
例如,店內有一列書櫃叫「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包含文學、旅行、哲學等不同類型,都與如何讓生命更美好相關。光是看書櫃名稱,彷彿就聽見書店主人在對讀者說話。獨立書店的不可取代性,還在於人際交流。例如,店裡一位男性常客,職業是圖書館員。原本以為他在圖書館工作,已經不需要逛書店。沒想到,他還是每週都到店裡光顧。
原來,這位客人不止買書,還喜歡分享心得,甚至主動推薦好書給老闆。例如,他曾推薦日本當代思想家柄谷行人的《哲學的起源》,洪毓穗就決定進貨。沒想到,幾個禮拜後,這本書果然被買走。曾有客人要找書,洪毓穗馬上從一片書海中,準確地從架上拿下,送到客人手裡。客人十分驚訝:「你不用查電腦喔?」洪毓穗笑著說:「因為我知道每一本書放在哪裡啊!」
因此,在「晴耕雨讀」裡的每一本書,意義都不只是一項商品、一個冰冷的條碼,而是一種溝通橋樑。不僅主人與客人成為朋友,不同顧客間也因著某本共同喜好的書,產生奇妙的交流。
每月辦讀書會 想要報名得候補
為了推廣閱讀,「晴耕雨讀」從今年2月,更默默地推動社區讀書會。晚上7點開始的讀書會,6點半起就陸陸續續有人揹著包包推門進來,有些人先喝咖啡,再把書看一次,為讀書會做準備。周圍一片漆黑,這座小屋卻透著暖暖的光。「一般的書店,會舉辦單次的新書發表、講座,但那樣的影響是片段的。透過固定讀書會,可以養成定期、長久的閱讀習慣,」曾建富說。
令人意外的是,推出讀書會時,沒有特別宣傳,只是在網路公布,沒想到報名十分踴躍,限制人數15人,有些人報名不上,還要後補。曾建富說,在都市裡有許多讀書會組織,但在桃園不常見,但其實許多人很有興趣。有趣的是,這個讀書會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有軍人、家庭主婦、學生,甚至還有餐廳老闆炒完菜,馬上脫掉圍裙趕來。
一群原本素不相識的人每月見面,因書而相識,久了也都變成朋友了,張羅一些零食放在桌上,大伙邊吃邊讀,不時傳出笑語。「讀書,原來是一件這麼快樂的事!」在壽險界服務的鍾金芳說,脫離學生生活後,很難得有機會再閱讀,常常滑一滑手機後就睡覺了。透過讀書會,重新找到動力。
另一名成員黃月光,家住桃園的她,在公共電視工作,以前曾參加電視台內讀書會,收穫很大。但晴耕雨讀書會的成員職業背景都不同,可以看到不同人的觀點,讓她覺得更有意思。透過成員輪流選書,讓每個人都很有參與感。每次討論從晚上7點到9點,大家都欲罷不能,常常過了晚上10點都還沒結束。鍾金芳有趣比方,「就像喝了酒,可以讓人放得開。對我們來說,書也有同樣效果!」
「既然要做,就做不會倒的書店」
然而,許多人擔心,獨立書店利潤少,又無大型連鎖書店優勢,會不會難生存?曾建富志氣滿滿地說:「既然要做,就要做不會倒的書店!」當初創業,文化部補助50萬,自己再拿出50萬。店內裝潢都是自己木工做成,能省則省。為了提升營收,店內除了販售新書、二手書,還有咖啡輕食。
目前收入大約一半來自書籍,一半來自咖啡、輕食。從去年8月創業至今,大約只有四個月有盈餘,雖然很難說是一門賺錢生意,卻仍可看見生存空間。為了要讓晴耕雨讀可以繼續經營,也有不少讀者,給予實際支持。例如,店內客人有一位來自基隆的「劉阿姨」,每月都匯給書店1000多元,直接授權給老闆挑選書,再郵寄給她。
由於大部分連鎖書店新書有打折扣,晴耕雨讀的新書也忍痛打下八五折,卻有客人主動要求「不要給折扣」,表示支持。「很多讀者的支持,讓我們更有信心,是做一件對的事!」曾建富說,閱讀的種子,不應該只在城市裡,而是在每一個鄉間角落,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