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2025年《全球宜居城市指數》(Global Liveability Index),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首度奪冠,終結奧地利維也納過去奪下的三連霸地位。和2024年相比,雖然全球整體宜居水準持平,但穩定性普遍下滑,台灣與印度城市也因軍事衝突風險上升,穩定性評分降低。
由經濟學人智庫(EIU)每年針對全球173座城市進行評比,根據穩定性、醫療保健、文化與環境、教育、基礎建設五大面向共30項指標,綜合計算城市宜居程度。今年總體分數與2024年相當,平均仍維持76.1分,但全球穩定性指數則呈現惡化趨勢。
今年榜單的最大亮點,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終於晉升冠軍寶座。這座城市在穩定性、教育與基礎設施三項均獲得100分滿分,擠下因恐攻威脅導致穩定性下滑的維也納,成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維也納則與瑞士蘇黎世並列第二。
經濟學人智庫聲明指出,維也納在醫療、教育與基礎建設仍保持滿分,但受到2024年底及2025年初恐怖攻擊威脅的影響,穩定性評分明顯下滑,排名因此失守。
亞太地區則有9座城市進入前20名,其中澳洲就佔4座,墨爾本排名第4、雪梨第6、阿德雷德第9與珀斯第15;日本大阪為亞洲排名最高的城市,與紐西蘭奧克蘭並列第7,東京為亞洲第二,全球排名則位居第14。另外,紐西蘭的奧克蘭與威靈頓也分列第7與第20名。
然而,報告同時指出,亞洲城市的「穩定性」分數開始受到外部風險影響。特別是台灣與印度的城市,因軍事衝突風險升高,穩定性分數下降,顯示地緣政治風險已成為影響區域宜居性的關鍵因素之一。
圖/日本大阪為亞洲排名最高的城市,與紐西蘭奧克蘭並列第七。取自Unsplash,影者Robby McCullough。
美國方面,沒有城市進入前20名,但夏威夷的檀香山仍以第23名蟬聯全美第一。其次依序是排名第29的亞特蘭大、第30名的匹茲堡,與第34名的西雅圖。不過,國際大都會紐約與洛杉磯排名仍偏後,前者排名第69,後者第57,主因在於槍枝暴力與社會不安定
整體而言,所有21座北美城市皆達到80分以上的「高宜居」標準,但多座城市的醫療保健指數因人力短缺與候診時間問題被下修,其中加拿大的卡加利因穩定性與醫療保健評分下降,一口氣滑落13名至第18名。
2025年雖整體得分與去年相當,但穩定性指數平均下降0.2分,顯示全球面臨越來越多不安因素,包括地緣政治緊張、恐怖攻擊威脅、社會動盪與房市危機。西歐城市首當其衝,英國倫敦、曼徹斯特與愛丁堡全數排名下滑。
不過,今年在醫療保健、教育與基礎建設三項指標的分數普遍上升。如沙烏地阿拉伯的胡拜爾,因醫療資源與教育制度顯著改善,排名上升13名;印尼雅加達與泰國曼谷亦分別上升10名與6名,顯示部分開發中國家正透過改革,加速城市宜居化。
圖/因地緣政治緊張、恐怖攻擊威脅、社會動盪與房市危機,倫敦等西歐城市今年排名下滑。取自Unsplash,攝影者Mike Stezycki。
榜單末段幾乎沒有變動,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基礎設施破壞嚴重、社會動盪未止,儘管政權更迭後理論上改善潛力上升,但距離實質翻轉仍有相當距離,因此排名最末。
其他最不宜居城市還包括:利比亞的黎波里、孟加拉達卡、巴基斯坦卡拉奇與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等。
名次 | 城市 | 國家 |
1 | 哥本哈根 | 丹麥 |
2 | 維也納(並列) | 奧地利 |
2 | 蘇黎世(並列) | 瑞士 |
4 | 墨爾本 | 澳洲 |
5 | 日內瓦 | 瑞士 |
6 | 雪梨 | 澳洲 |
7 | 大阪(並列) | 日本 |
7 | 奧克蘭(並列) | 紐西蘭 |
9 | 阿德雷德 | 澳洲 |
10 | 溫哥華 | 加拿大 |
《城市學》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