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5年第一座迪士尼樂園在美國加州開幕以來,迪士尼已不僅是一家電影娛樂公司,還是全球主題樂園產業的領頭羊。
而隨著全球化及娛樂重心的轉移,迪士尼也持續向海外擴張,將美式娛樂推廣全球;之後,甚至還進一步轉化,從一開始的「複製美式經驗」,改為深度融合在地文化,創造出各種獨特的娛樂體驗魅力。
故站在迪士尼的立場來看,「遊樂園」不僅是一個遊樂空間,更是文化輸出的平台,無論是當地居民對美式娛樂的接受度,還是對迪士尼IP的認同感等,都直接影響品牌落地的效果。
此外,迪士尼在各地建造的基礎設施,以及當地交通便利性、觀光條件與飯店設施的完善程度,亦是吸引國內外遊客的重要關鍵,尤其高品質、精緻型的住宿體驗,更有助於提升旅客觀園的意願與品牌價值的感受。
圖/取自IG@yasisland。
不過,說到迪士尼全新的阿布達比據點,若想結合經典角色與故事,並融合當地文化與建築特色,打造出「既是迪士尼,又具有阿聯酋特色」的沉浸式體驗,那麼以中古阿拉伯世界為背景的經典動畫「阿拉丁」,預料會是新樂園強打的主題之一,有助於提升品牌在中東地區的接受度與影響力。
相信這與亞斯島如今已是全球消費型娛樂市場的重要指標息息相關,市場規模與消費能力,一向是迪士尼評估據點選址時的優先考量。
畢竟,遊樂園並非生活必需品,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視為一種「炫耀財」,其營運勢必仰賴大量觀光人潮與穩定的消費力支撐。
故當地是否具備龐大的中產階級族群,或擁有可支配所得穩定、娛樂需求高的家庭人口,自然成為迪士尼進駐的基本門檻。
至於地點考量方面,阿布達比位於歐亞非交會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無疑可輻射中東、南亞與歐洲旅客。
此外,阿聯酋擁有雄厚的財政資源與積極的經濟轉型政策,多次主動推動觀光產業,甚至願意投入大量資金、土地與基礎建設資源,當然也是迪士尼考慮的重要因素。
對此,透過迪士尼發布的新聞稿亦可知,阿聯酋因地處中東、非洲、印度、亞洲與歐洲的交會點,坐擁區域樞紐優勢,4小時航程內就涵蓋全球三分之一人口,每年旅客人次超過1.2億,無疑是迪士尼開拓新市場的理想據點。
而迪士尼體驗部門總裁達瑪羅(Josh D'Amaro)也進一步表示,新樂園將設於亞斯島,該地不僅擁有優美海濱景緻與便捷交通,距離阿布達比市中心僅約20分鐘車程,前往杜拜也只需50分鐘,現已發展為阿聯酋的娛樂核心區,有助迪士尼以嶄新方式講述故事、打造沉浸式體驗。
但目前迪士尼尚未公布阿布達比樂園的正式開幕時程,執行長艾格(Bob Iger)僅餘受訪時回應,從設計到建設完工通常需時5年,前期規劃階段可能就長達18個月至2年。由此推算,保守估計開幕時間最快也要等到2030年。
不過迪士尼進軍中東地區,也並非一定順風順水,除當地夏季動輒高達45°C以上的極端高溫外,還需克服文化與價值觀差異。
特耶是中東地區的價值觀放諸全球仍相對保守,對比迪士尼主打的多元文化與LGBTQ等議題,可能與當地的文化信仰有所衝突,內容呈現上勢必需格外謹慎。
事實上,迪士尼樂園歷來在選址上極為謹慎,往往綜合考量區域的經濟實力、文化接受度與觀光潛力。
如1983年開幕的東京迪士尼,為亞洲第一座迪士尼樂園,由日本Oriental Land公司出資建設與經營。當時的日本正值泡沫經濟高峰期,不僅經濟實力雄厚、國民消費力強,對美國文化的喜愛程度也相當高,自然使東京順理成章,成為迪士尼跨出歐美市場的首站。
圖/東京迪士尼每年都會舉辦萬聖節活動。取自東京迪士尼官網。
繼東京迪士尼成功營運後,迪士尼開始尋覓下一個亞洲據點,來到東亞心臟地帶的香港,原因不外乎其鄰近中國、東南亞與台灣,同時也是區域重要的航空與航運樞紐,地點再適合不過。
圖/全球首個及最大型的《魔雪奇緣》主題園區—魔雪奇緣世界,於2023年11月20日在香港迪士尼樂園隆重開幕。港旅局提供。
相較之下,上海據點對迪士尼來說,更像是進軍新興市場的戰略投資。2016年開幕的上海迪士尼,是迪士尼與中國官方設立的申迪集團合資建設,並強調「Authentically Disney, Distinctly Chinese」的文化融合策略。
當年,中國正處於人口與中產階級迅速擴張的發展階段,加上,上海作為中國東部的經濟與交通樞紐,背後有政府的高度支持,便成為吸引迪士尼登陸的主要因素。
圖/上海迪士尼城堡。 取自Unsplash。攝影者Erin With。(示意圖)
但整體來看,亞洲其實有不少具規模的大城市,也未能獲得迪士尼樂園的青睞,且許多地區都曾積極爭取設點,最終還是與迪士尼樂園擦身而過。
如以南韓為例,首爾與仁川都擁有高度都市化的環境,強大的娛樂消費潛力與完善的觀光設施應有盡有,條件看似相當優越。
然而,南韓卻因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東京,可能產生市場重疊效應,加上朝鮮半島長期存在的地緣政治風險,在在都讓迪士尼對於在當地設點始終抱持保留態度。
至於台灣部分,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地點的討論,從高雄、台中、彰化等,卻因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土地取得不易,加上地震帶風險高,還有地緣政治等敏感因素,最終停留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圖/美國迪士尼樂園。取自Unsplash。攝影者Tyler Nix。(示意圖)
在東南亞地區,泰國的曼谷與芭達雅曾被視為迪士尼樂園的潛在設點,因當地擁有龐大的觀光人潮、相對低廉的開發成本等優勢。然而,受限於地方政治情勢不穩,加上國內平均消費能力不足,使迪士尼最終選擇觀望以對。
至於馬來西亞,雖在土地取得與開發成本方面具有吸引力,可由於當地市場規模有限,最終也未被列入優先選項。
其他如印度、越南等具備人口紅利的新興市場,迪士尼雖曾初步接觸評估,但相較下,品牌仍偏好已有大量中產階級聚集、消費結構成熟的城市,因此尚未將這些地區納入近期的發展規劃之中。
圖/上海迪士尼城堡。 取自Unsplash。攝影者Erin With。(示意圖)
綜上所述,以迪士尼在流行文化史上的地位來看,實體樂園的每一次選址,無不體現其在全球化、文化融合與品牌戰略上的綜合考量,堪稱是一個娛樂帝國展現前瞻視野與長遠規劃能力的最佳縮影。
因此在未來,隨著全球經濟重心逐漸轉向東南亞與非洲,迪士尼是否會在這些新興市場設立更多據點,非常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