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珍奶節爆紅全球!為何珍奶在海外的味道,總是有點怪?

國際珍奶節爆紅全球!為何珍奶在海外的味道,總是有點怪? 圖/取自freepik
日期:2025-04-30

每年的 4 月 30 日,全球珍奶愛好者齊聚一堂,慶祝「國際珍奶節」。隨著珍奶在世界各地迅速走紅,台灣人也越來越常在異鄉街頭,巧遇熟悉的搖搖杯。「甜度標準化」的差異也浮上檯面。不同地區對甜與不甜的定義大相逕庭,促使品牌必須在保留台灣風味與迎合當地口味之間尋求微妙平衡。

國際珍奶節的起源與意義 

在美食節日琳瑯滿目的美國,珍珠奶茶竟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慶典。2018年,美國茶飲品牌 Kung Fu Tea 宣布每年 4 月 30 日為「國際珍奶節」(National Bubble Tea Day),這家品牌由三位台灣人於紐約創辦,旨在表彰這杯源自台中的飲品如何跨越語言、種族與文化邊界,成為全球茶飲市場的文化現象。

短短數年間,「國際珍奶節」迅速獲得海外消費者的共鳴與響應,從美國各大城市延燒至加拿大、澳洲、英國,甚至非洲與中東地區。多家茶飲品牌趁節日推出優惠活動、限量口味與文化週邊,讓珍奶不再只是飲品,而是一種具備儀式感的跨國文化象徵。

當珍奶成為全球語彙,它仍攜帶著台灣的文化基因——包含搖杯技術、飲品語言(例如「三分糖」、「去冰」)以及街頭點單的節奏感。這些細節,正是國際珍奶節最初想要保留與傳遞的核心。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延伸閱讀

盧秀燕灌可樂、賴清德愛全糖珍奶熱量算少?政治圈最胖飲食是她

甜度標準化的必要性與挑戰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隨著珍珠奶茶在全球市場的快速擴張,品牌面臨著一項關鍵挑戰:如何在保留原有風味的同時,滿足不同地區消費者對甜度的偏好。在台灣,消費者習慣於根據個人口味調整甜度和冰塊量,這種高度客製化的服務已成為手搖飲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其他國家,這種彈性並不常見。

以美國為例,根據《Food Science & Nutrition》期刊的一項研究,標準一杯珍奶的含糖量已達到男性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上限(38g),對女性而言更是超過150%。 這引發了健康專家的關注,促使品牌推出低糖或無糖選項,以迎合日益健康意識高漲的市場需求。

在日本,消費者偏好較低甜度的飲品,這促使當地的珍奶店調整配方,推出如抹茶紅豆等口味,並降低糖分含量。 而在泰國,消費者則偏好甜度較高的飲品,這使得品牌在當地推出甜度更高的版本,以滿足市場需求。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因此,品牌在進入新市場時,需考慮當地對甜味的文化接受度。例如,根據《衛報》調查,在英國,消費者對於甜度的接受程度介於台灣和日本之間,這使得品牌需要進行細緻的市場調查,以確定最佳的甜度標準。

延伸閱讀

台灣10年低薪煉獄惹哭老外!年薪從買1097杯珍奶到只剩喝853杯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尋求平衡的珍奶 

在德國,2012年珍珠奶茶卻一度因德國媒體報導致癌、對人體有害而從德國市場消失了好幾年。雖然同年有其他機構檢驗澄清媒體報導非事實,但直到2019年才又開始通過社群媒體建立了新形象並找到回歸市場的道路。品牌透過提供多樣化的茶品、果汁、配料和甜度選項,讓消費者根據個人喜好進行客製化選擇,成功地在市場中重新站穩腳步。 

除此之外,文化挪用的爭議也是然品牌在進行在地化調整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加拿大罐裝珍奶品牌Bobba就因未明確說明珍奶源自台灣,遭到華裔男星劉思慕批評為「文化挪用」,引發爭議。

Photo by Brett Wharton on Unsplash圖/Photo by Brett Wharton on Unsplash

珍奶從台中小攤販一路搖到國際主流市場,如今甚至擁有了專屬的「國際珍奶節」,這不僅是台灣飲食文化成功輸出的象徵,也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文化里程碑。這杯飲料能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甜蜜享受,更值得我們在這樣的節日中,反思文化如何被消費、再造。

延伸閱讀

漲價貴到麻痺?春水堂大杯珍奶190元,網喊買單是「盤子自由」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國際觀光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板橋耶誕城打卡太擠?台中「珍奶聖誕樹」甜蜜配最大耶誕新年城
樂高龍山寺拼紅全世界!大黑白愛上台灣味LEGO因街景亂又醜?
奶茶地圖登場!WeMo自取發奶茶護照,百家手搖美食騎車順路拿
實習記者李心喬

實習記者李心喬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