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TOP 4步行便利城市! 台中如何全方位擘劃治理藍圖 打造國際認證宜居之都?

亞洲TOP 4步行便利城市! 台中如何全方位擘劃治理藍圖 打造國際認證宜居之都? 台中透過完整的城市擘劃,打造步行便利城市,獲國際認證。(攝影薛泰安)
日期:2025-03-21

台中近期登上《自然城市》(Nature Cities)期刊,榮獲「全球步行便利城市」亞洲前4強,展現國際級宜居城市的非凡實力。
在全球,共有超過1萬座的城市,人口超過50萬。該期刊針對這些城市,以居民可以走到學校、醫療、商店、餐廳等「關鍵設施」的時間作為評選依據,進行「步行便利性」的排名。台中不僅脫穎而出,還超越日本東京,令人為之驚豔。
近年來,中市府積極透過教育、社福、商業等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生活機能,並且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改善步行環境,確保民眾便利近用公共設施的權利。此次再度躋身國際評比,不僅彰顯台中的城市競爭力,更是對市府團隊努力的高度肯定。

盧秀燕市長以「榮耀台中」的願景,打造台中成為幸福宜居的國際城市。 (台中市政府提供)。圖/盧秀燕市長以「榮耀台中」的願景,打造台中成為幸福宜居的國際城市。 (台中市政府提供)。

重視「城市縫合」理念  點、線、面友善串聯大台中 

當人們乘坐直升機,飛越台中上空,期待看見的是什麼城市風貌?台中幅員廣大,各區發展程度不一,生活圈規模各異;在人力、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平均分配資源、弭平落差,向來是施政團隊的一大考驗。因此,「城市縫合」成為盧秀燕市長上任後的重要目標,致力於實現「榮耀台中」願景。

秉持「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決心,盧秀燕市長率領團隊,積極從教育、社福、醫療、文化、交通、城市建設等面向切入,多方位盤點資源,強化整合,透過數據及成本分析,精準找出城市發展的關鍵課題,再對症下藥,提出因應解方,提升城市宜居性與便利性。

以舊城區為例,延宕13年多的大智路開通工程,市府以「開不了工的要開工、完不了工的要完工」的決心,加上耐心溝通與執行魄力,成功貫通台中火車前站、後站,縫合中區、東區發展。這項工程雖投入高額資金與大量人力,但它不僅基礎建設的突破,更是城市規劃、打破區域隔閡的重要藍圖之一。

另外,廣受好評的「台中市民野餐日」去年擴大舉行,在29個行政區遍地開花;活動成功的背後,不僅代表活動的普及性,讓市民無論身在哪一區都可參與活動、共享樂趣,更重要的是它體現台中透過「美樂地計畫」,讓可親、友善「共融公園」遍佈山、海、屯、城的建設成果,還給每一位市民享受綠地的權利,讓都市綠洲不再遙不可及。

完善機能縮短通勤時間 創造市民多元生活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擘劃完善的城市建設,可以有效減少市民的通勤時間,讓每個人都能方便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各項資源。台中城市的治理,以「人」為本,從育兒、教育、醫療到長照,全面佈局基礎生活設施,確保所有市民都能就近獲得所需服務。

在育兒方面,市府透過「公幼、公托倍增計畫」、「區區親子館」,廣設親子友善設施,讓年輕父母不分市區、鄉鎮,皆能得到養育及照護資源的支持。教育上,實踐「孩子的教育不能等」理念,市府挹注更多的教育預算,推動老舊校舍重建工程、新設學校及「給孩子一個禮堂計畫」等工作,讓偏鄉孩童無須花費過多的交通時間長途奔波,就能與城市孩童享有同等優質的教育資源。

醫療建設方面,市府媒合資源,擴大醫療量能。在豐原區推動「豐富專案」,與亞洲大學合作,興建亞洲大學附設豐原醫院、住宿長照機構及托育大樓;在人口最多的北屯區,則攜手中國醫藥大學設立首座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提升長者復健資源。完善的醫療建設,吸引專業醫療人才扎根台中,讓市民不用遠赴台北或高雄,甚至在住家附近,就能享有高品質的醫療與長照服務。

不僅如此,全台中「社區關懷據點」廣布多達510處,讓每一位長者不用離開社區,在走路可及、步行便利的生活場域,就能交朋友、參加活動、進修學習,同時也獲得最好的照顧。

台中不僅生活設施健全,在飲食方面更是匯聚各式特色料理及道地小吃,展現「美食之都」的豐富文化。在深厚的庶民文化基礎上,市府舉辦「鍋烤節」、「台中購物節」等活動,以特色美食結合民生經濟方式,打造台中邁向國際「慶典城市」的格局。活動不但吸引各家業者深入社區尋找商機,落地發展,市民也可輕鬆步行,享受多元消費、滿足生活所需。

完善的生活機能,加大台中的磁吸效應。台中人口已正式突破286萬,人流帶動更豐富的商機,因此市府持續優化公共交通與步行環境,讓市民更可透過Youbike、雙十公車、捷運,往來山、海、屯、城,大啖各區特色美食。

2024年購物節邀請外國使節代言,帶來更多消費人潮、提升銷售,「慶典經濟」也帶來台中更豐富的城市生活。(台中市政府提供)圖/2024年購物節邀請外國使節代言,帶來更多消費人潮、提升銷售,「慶典經濟」也帶來台中更豐富的城市生活。(台中市政府提供)

人本交通守護行人  塑造「台中好行」生活質感

台中樂活宜居,經濟繁榮,榮登全亞洲前四大步行友善城市。這項殊榮不僅來自完善的基礎建設,更仰賴人本交通的縝密串聯。台中市府多管齊下,除了捷運綠線通車外,藍線動工、橘線、紫線及紅線等路線也正緊鑼密鼓規劃中,更透過綿密的公車路網及雙十公車政策、超過1,500個Youbike站點,讓市民在台中生活更加暢行無阻。便捷、便利的移動體驗,不僅有賴多元運具的整合,更需要優化行人友善設施,來達到交通安全的最後一哩路。

以人行道為例,市府6年來已完成人行道興建與改善,累計達166公里,為六都之冠,相當於從台中走到台北的距離。此外,123所學校、共計33公里的通學步道獲得改善,提供學童更寬敞、安全又舒適的行走環境。台中的人本交通建設不僅獲得步行便利城市的國際認證,在國內也屢獲中央「金路獎」肯定,並在《遠見》縣市總體競爭力評比中,「生活品質與現代化」指標連續3年蟬聯六都第一,奠定台中「生活質感首善之城」的地位。

道路設計優化方面,市府持續透過行人穿越線退縮、綠斑馬線、行人專用時相等措施,改善行人安全環境,落實「台中好行」的目標。迄今,市府已完成行人穿越線退縮達202處、增設庇護島283座、綠斑馬826處、設置行人專用時相139處、以及行人早開時相478處,同時也在車流量較大的路口增設轉角欄杆,進一步提升行人通行的安全保障。

台中透過綠斑馬、行人專用時相等方式,守護行人安全。(台中市政府提供)圖/台中透過綠斑馬、行人專用時相等方式,守護行人安全。(台中市政府提供)

台中市府多管齊下擘劃建設藍圖,廣布及優化教育、醫療、社福等設施,並透過豐富的活動打造慶典經濟,吸引商家扎根台中,為市民創造更豐富多元的生活。同時,市府持續優化人行道及多元運具等人本交通建設,串聯城市關鍵設施,讓民眾出行更便利,打造兼具質感的宜居生活。

交通,是一座城市發展的經緯,猶如重要命脈串聯各地匯流而來的商業活動與人潮。綜觀台中的城市發展,透過完善的交通串聯社福、醫療、教育等資源,再加上今年即將完工的綠美圖、國際會展中心及積極建設中的巨蛋,台中不僅是獲得國際認證的步行便利城市,在全方位的城市治理及擘劃建設下,未來勢必成為更幸福宜居的國際之都。

(台中市政府新聞局廣告)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幸福宜居台中市交通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