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94歲的招英阿嬤,她正靜靜地坐在角落,微笑著,但沒有回應我的問候。當我靠近時,才發現她戴著助聽器,用力揮著手,說明自己重聽很嚴重,幾乎無法聽見聲音。那一刻,我才了解,招英阿嬤的世界是安靜的。」
在雙湖社區的綠療育課程中,阿嬤從不缺席,專注地看著老師的每一個動作。即使聽不見老師的講解,她仍不氣餒。當老師提問時,她總是第一個舉手,不管是否明白問題,總有一股勇往直前的態度。下課後,阿嬤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反覆練習,追求完美。這份用心讓她的作品總能贏得大家的讚賞。
與阿嬤的交流方式很特別,需要通過紙筆來記錄與對話,她從不覺得這樣麻煩,反而非常細心地回應我們的問題,每一筆書寫都充滿溫暖與真摯,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學習精神。
招英阿嬤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學無止境」的精神,她的世界雖無聲,但她的生活卻比任何人都響亮。她那份對學習的渴望與對生命的熱愛,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聲卻有力地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
圖/ 招英阿嬤對學習的渴望與對生命的熱愛,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水磜社區的農村綠照員,在陪伴多位身體狀況不佳的長者過程中,不斷反思如何更全面地支持長輩的需求。「長者心理的需求與陪伴需藉助綠色照顧計畫的陪伴與關懷,才能給予長者最完整的支持與關懷。」
為此,社區夥伴自主學習相關的陪伴與照顧技巧,增強了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有位65歲的阿嬤便是其中之一,她日常需照顧罹患罕見疾病的兒子。通過參與課程,她不僅學到專業知識,更能夠幫助到兒子,也讓自己更從容自信,透過綠療育帶入他的家庭,逐步建立自信,這份喜悅,讓一家人都感受到心靈的治癒。
水磜社區在綠色照顧計畫中,除了提升生理健康,保障生命尊嚴,更以綠色照顧改善心理健康,幫助長輩找到生命價值,築起彼此支持與成長的力量。
圖/藉助綠色照顧計畫的陪伴與關懷,水磜社區的長者有最完整的支持與關懷。
在沿海地區,蚵寮社區的長者們經歷著人口流失和高齡化的挑戰。社區總幹事玉釵姊,憑藉著丈夫的支持,深知當地老人與孩童的需求,於是20多年前開始設立「蚵寮學堂」,照顧在地的老人與孩子,而隨著社區內最後一間雜貨店關閉,玉釵姊見此契機,開啟新的篇章。
在綠色照顧計畫的推動下,社區成立了第一家社區型「阿釵柑仔店」,不僅便於長輩們日常購物,更成為社區的經濟來源。店內盈餘將作為社區基金,用於老幼照顧,實現了社會照顧的雙重目標。這不僅是物質上的便利,更是對社區精神的延續,讓「蚵寮學堂」的理念得以延續。
「阿釵柑仔店」不僅是長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成為了一個社交和學習的場所。提供購物服務外,還為長輩們創造了一個友善的社交空間,可以維繫人際關係,增強社區的凝聚力,也能感受到濃濃的社區關懷和幸福感。
「阿釵柑仔店」不僅深深刻在長者們的心中,更成為蚵寮社區最溫暖的象徵,傳遞著關愛、陪伴與永不放棄的精神。每當我們走進這家小店,感受到的都是社區每一份真摯的情感和每一個溫暖的微笑。
圖/ 蚵寮學堂為長輩們創造社交空間,維繫人際關係,增強社區的幸福感。
「我們送的不只是餐,更是一份溫暖。」
隘寮社區的擴大供餐計畫,不僅僅是把一份熱騰騰的餐點送到長輩手中,更是一次次深入他們生活的契機。透過送餐,我們看見了長輩們平日裡的生活樣貌,也更加貼近他們的內心。
如果將長輩比喻為洋蔥,那麼我們就是廚師。洋蔥的內心,需要一層層剝開,或許剛開始會讓人感到刺鼻與嗆眼,但只要用心地瞭解與關懷,就像耐心地烹煮一鍋洋蔥湯,最終散發出的將是甘甜的香氣,而那份溫暖也能駐留在長輩心中。
去年,社區裡的楊阿公因病無法繼續來社區參與課程,但擴大供餐計畫讓我們每週有三天可以見到他。每次把餐點送到阿公手中,他都叮囑我們:「小心騎車,注意安全。」這短短的關心話語,讓我們感受到阿公的努力。看到他的身體逐漸好轉,我們更堅信,用心的關懷是最好的良藥,能溫暖彼此的心,也為生命帶來更多希望。
在隘寮社區,每一份餐點都蘊藏著對長輩的用心與關愛。我們相信,真正的關懷不只是在手中的食物,更是在每一次相遇中傳遞的溫暖與陪伴。
圖/隘寮社區的擴大供餐計畫每一份餐點都蘊藏著對長輩的用心與關愛。
你曾經和自己的家合照過嗎?有多久沒有和家人一起拍張照片了呢?
在富岡社區,農村綠照員綺綺除了投入綠色照顧計畫的日常工作中,每年她都想為長者策劃一件有意義的事。就在今年的二月,她號召社區長輩盛裝打扮,與自己的家,以及摯愛的伴侶站在家門口合照,用照片記錄燦爛的時光,這些照片承載的不僅是影像,還有無數的情感與故事。
兩個月後,其中一位阿公與世長辭,而那張銀髮夫妻倆的合影,成為子女們最珍貴的寶物。原來這對夫妻早已多年未曾一起拍照,而這一次簡單的紀錄卻意外地成為永恆的記憶,子女們十分感激綺綺,為他們的父母留下了最真摯、感動的一刻。
那一刻的笑容與溫暖,透過照片凝結成永恆的陪伴,也讓這段美好的記憶深深刻在家人的心底。一張照片,不僅是時光的記錄,更是愛與生命最珍貴的見證。
在執行擴大供餐計畫的過程中,富源社區的夥伴見到了不少獨居長者,他們孤單、寒冷的狀態深深觸動了大家的內心。於是在綠療育課程中,長輩們學習編織毛線帽,當他們完成自己的作品後,自發地提出一個感人的想法:「為村裡的獨居長者編織毛線帽,將這份溫暖帶給那些獨自面對寒冷的長者。」
這個提議得到了在場每位長輩的熱烈支持與認同,這不僅是為自己編織一頂帽子,而是希望能夠將這份溫暖,傳遞給那些獨自面對寒冷的長者。每一位長輩都感受到社區中這股暖流,也深知自己能夠回饋社會,這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當選擇毛線顏色時,長輩們精心挑選了鮮亮的色彩,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明亮的色調能夠帶給獨居長者更多的活力與溫暖。他們希望這頂帽子不僅能抵擋冬日的寒冷,更能給予長者們視覺上的愉悅,能夠為孤單的心靈帶來溫暖與活力。
這些來自長輩們的微小舉動,卻彷彿溫暖的火種,點亮了彼此的心。他們的用心與關愛,不僅讓毛帽變得不再平凡,更讓我們每個人都深深感受到,愛與溫暖是無所不在的,這份濃濃的溫情,像冬日裡的一縷陽光,溫暖了每一顆心,照亮了整個社區。
圖/ 富源社區的長輩們為獨居長者編織毛線帽,將這份溫暖帶給他們。
2025年臺灣就邁入了超高齡社會,在農村,長者的比例更是年年提高,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自111年起推動致力於農村高齡照顧,透過農村社區綠色照顧計畫,導入四大面向政策,包含綠場域、綠飲食、綠療育及綠陪伴,關懷在地高齡長者,此外為全面照顧幸福農村福祉,更於112年及113年辦理農村送暖措施,透過擴大供餐、食材暖暖包等服務,關懷社區長輩及弱勢族群。
透過照顧長輩的過程,才發現再微小的關懷都能夠成為他人心裡的一道光,進而影響、鼓勵沒有自信的長者走出家門,走出心門,陪伴的力量遠遠的超出計畫所帶來的支持,「關懷現在的長者,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期待更多人能夠與我們共同關心照顧長者的議題,活絡農村的新生命。
你的心裡有光嗎?相信有光,就能夠帶來更多的溫暖。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