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面對國際淨零碳趨勢及延續氣候治理持續積極作為,新北市推動「零碳翻轉 新北先行」,目標2030年減碳30%、2050達到淨零目標。為降低氣候變遷對農業影響,新北以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4大主軸,以期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近年全球推行淨零碳排,森林扮演自然碳匯的關鍵重要角色。為了降低全球劇烈變遷氣候的衝擊、減緩地球暖化,溫室氣體減量,新北市推動增加森林經營自然碳匯。新北市農業局長諶錫輝表示,新北市積極推動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已達到76%,為六都第一,成效顯著。同時,新北市藉由持續推動計畫性植樹造林,號召民間團體共同響應,每年種植4萬棵樹及各種景觀苗木為目標,估計可增加達逾148萬噸碳匯,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新北市也從教育著手,號召民間團體響應都市造林,媒合企業及都會型農會於新北市各校園植樹綠美化以落實ESG。企業部分如遠東百貨率先響應,認養板橋文聖國小校園整地、植樹及養護工作,共植40株肖楠,並種植700株原生台灣百合,讓參與學童能從小學習植樹對環境的重要性,讓淨零永續觀念能向下扎根,並規劃至2030年推動至100所學校。
圖/新北市推動計畫性植樹,號召民間團體共同響應。
同時,新北市長期免費提供各式造林及景觀苗木,鼓勵民眾團體響應植樹造林,藉由增加森林面積的策略達成森林增匯目標。凡持有新北市土地有造林意願及需求的民眾,即可向土地所在地之區公所申請免費苗木。
而為了促進環境健康,新北市也推動「山海造林計畫」,號召民間團體共同響應,由山到海增加藍綠碳匯,也透過「陸海空植樹」,以無人機至人力難以抵達區域撒播種子,使崩塌地或森林火災復舊地能快速恢復植生,新北也是為全臺22縣市中,第一個運用無人機造林的地方政府。
新北市農業局在改善溪流護岸及災害復建工程上,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9項「 建設具防災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包容性的永續工業化及推動創新」,同時也採取永續政策落實低碳轉型,提倡整治工程與環境共存,並致力於工程友善環境,優先採用生態工法,導入減輕、縮小、迴避、補償設計原則進行規畫,考量周圍環境,保護原有生態,例如用多孔隙砌石護岸提供水棲生物的棲息空間,同時因為減少使用混凝土,也能減碳。
如三峽鹿母潭溪上游左岸有早期日治時期的焦炭窯遺址,當地生態豐富,有黃嘴角鴞、台灣藍鵲、翡翠樹蛙等保育類動物棲息,在三峽區鹿母潭溪豪雨災害復建工程中盡可能保留其原始自然景觀,減少環境擾動,因此特地保留樹島,提供生物橫越溪流休憩空間,並就地取材將阻礙水流大石塊用以施作砌石護岸及固床工,同時考量生物上下通行及取水需求,依原地形設置緩坡生物通道,擴大生物棲避範圍。此永續生態工法的成功也讓當地成為生態環境教學場域,於今(113)年更獲「國家卓越建設獎」之「最佳環境文化類」金質獎肯定。
圖/「三峽區鹿母潭溪豪雨災害復建工程」興建步道通往焦炭窯遺址。
近年社會對於減碳、淨零碳排越發重視,新北市致力營造良好農業生產環境,市府持續秉持「農業健康市/式」的理念,新北青農也協助參與,提供減碳、精緻的在地農業,建構農業、市民及生態共好的永續大健康環境。
新北市也積極邀請青農參與碳匯行列,如輔導的谷芳茶園也成為全台首家通過「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查證」國際認證之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谷芳茶園李昌峻表示,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取得國際認證,除了為節能減碳鋪路外,還有助於之後外銷,符合國際減碳訴求。
圖/新北青農重減碳,谷芳茶園負責人李昌峻(左)獲選113年百大青農。
另外,青農洪柏榕經營八里榕爺黃金筍農場,憑藉過去在科技業工作經驗,導入智慧監測系統,即時了解田間溫度、濕度及光照因子,進而控管水分、肥料施用,並防治病蟲害發生,如此可降低人力需求並提高生產效能。
同時,新北市是全國綠竹筍最大產區,配合農業部農業淨零永續之循環政策,為維持綠竹筍產量及品項,筍農多在產季前處理老竹。而為解決處理老竹問題,新北市補助農會購置碎竹機,綠竹筍主要產區三峽、五股、八里、新店、深坑皆有碎竹機供農友租用,農友可將碎竹機載至筍園,碎竹粒片具有多種應用價值,可作為生物燃料或土壤有機肥施用,亦可轉換成黃碳儲存於土壤中。以碎竹機取代焚燒老竹,不僅減少空汙及碳排,破碎老竹亦可作為土壤有機肥,轉換成黃碳儲於土壤中,建構循環永續農業,每年新北市約可處理1,854公噸老竹,減少碳排1,208公噸。
圖/洪柏榕(左1)以機械粉碎取代過往焚燒方式成立綠竹碎枝機隊。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新北市藉由山海造林計劃,持續推動2030年減碳30%,2050年淨零碳。邀請各界共襄盛舉,一同遵循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提升農業韌性,讓新北市成為永續的生態宜居城市。
(新北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