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邊界,美術館既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環境的一部分

打開邊界,美術館既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環境的一部分 美術館邀請藝術家走進社區與居民共創,作品將在12月7日於「草地上的美術課」藝術活動展出。
日期:2024-10-24

2025年底即將要與民眾見面的臺中綠美圖,座落在臺中水湳經貿園區的中央公園內,建築設計出自曾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的日本SANAA事務所之手,也是臺灣首座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藝術文化場域。 

在正式開館的前一年,許多面向大眾的活動陸續展開,特別是新成立的臺中市立美術館,更有一系列「在美術館之前」、「之外」與「之間」的規劃,邀請大家一同想像自己心中的美術館樣貌。

在美術館之前,我們談些什麼?

「在美術館啟動營運之時,就希望先跟台灣以及在地民眾有所對話,而系列講座是我們選擇的方式。就這個時間點來說,我們的確想引導大家去思考,開館前的美術館在關注些什麼。」

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表示,系列講座以「在美術館之前,我們談些什麼?」為題,從美術館最先被看見的建築物本身作為起點,首場講座邀請SANAA事務所駐臺設計師打響頭陣,接著主題延伸到美術館所在的公共空間與後自然、美術館所關心的兒童藝術教育以及中部的美學和藝術史,最後則回到城市與美術館之間的關係探討,是這系列講座以美術館為中心,對外發散又向內收斂的策劃邏輯。

延伸閱讀》在文化之森裡「相遇」

座落於中央公園的綠美圖。圖/座落於中央公園的綠美圖。

在陸續進行的講座內容裡,賴依欣特別分享了第二場次「公共空間中的後自然景館」講者之一——英國AA建築聯盟學院教授多琳・柏納斯(Doreen Bernath)所談及的概念,多琳認為,「環境」與「人」並不是各自獨立的主體,而是互有包容性的存在,「這也是看待美術館的方式,它不僅是建築物而已,同樣是屬於生活與環境的一部分。」賴依欣說道,系列講座的每個子題,都是美術館在思考如何跨越空間的嘗試與企圖心,也是未來開館之後,會持續經營與關注的面向。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模糊邊界,用「之外」與「之間」重新看待美術館

除了有以「時間」作為衡量基準,聚焦在開館「之前」的系列講座外,以「空間」為坐標,美術館也提出「之外」和「之間」的兩種看待美術館的相異視角。「我覺得『之間』很有趣,因為美術館不僅位於公園與城市之間,綠美圖也是由美術館和圖書館之間的空間所構築而成。」賴依欣指出,SANAA事務所並沒有將兩大館舍設計在同一個建築體中,而是在兩館坐落的不同建築體之間搭建多條連通道,既模糊空間邊界,也讓民眾能穿梭閱讀與觀展經驗,創造各種相遇的可能。

賴依欣認為除了「在美術館之前,我們談些什麼?」系列講座所討論的很重要外,從之間、之外的概念想像美術館的空間與呼應可能性,更是一種無限。圖/賴依欣認為除了「在美術館之前,我們談些什麼?」系列講座所討論的很重要外,從之間、之外的概念想像美術館的空間與呼應可能性,更是一種無限。

至於美術館「之外」的空間,最先令人想到的,非碩大的中央公園莫屬了。美術館從得天獨厚的環境作為發想,規劃「草地上的美術課」,邀請藝術家在8月至10月間走進周遭社區與居民共創,並預計在12月7日的週末時光,於中央公園內展出作品,屆時搭配藍曬體驗、彩繪AR體驗、電影放映、馬戲表演等藝文活動及藝術體驗市集,將以往發生在教室內的美術課,搬到戶外空間,「這次活動會和臺中市立圖書館合作,邀請民眾帶著書本到公園野餐,也能近距離觀看綠美圖的8棟建築體。」美術館教推組組長吳霈瑀說道,其實不只是活動當日,民眾隨時隨地都可以來到美術館之外,在這片綠地上自在地與美術館相處。

透過紙本刊物,實踐美術館的引流與匯集

既然是邀請大家一起思考美術館的各種可能,美術館也發行雙月訊「引Flow」和館刊「集Aggregate」,作為民眾索引與聚焦的依據。例如輕薄的「引Flow」中,包含了展現輕巧流動特性的即期展覽或活動資訊,以及訊息報導型的專題短文,透過紙本與線上同時發行,做為引導民眾進入美術館的入口。賴依欣補充說道,一開始就堅持要以中英雙語方式做編排,除了呼應臺中這座以國際為導向的城市定位,也能藉由「引Flow」作為美術館未來與國際館舍交流的媒介。

雙月訊創刊號(左)已於8月發行,館刊創刊號(右)預計於12月發行。圖/雙月訊創刊號(左)已於8月發行,館刊創刊號(右)預計於12月發行。

至於館刊「集Aggregate」則是衍生自「匯集」的概念,除了每期有不同的藝文關注主題或國際議題外,文章探討的內容也會相對深入,同時也規劃「紙上策展」的專欄,「通常藝文場館的刊物是以藝術評論或研究型文章為主,但我們規劃的紙上策展專欄會回到作品本身,想像在紙本刊物的視覺呈現上,可以怎麼討論作品。」連結回最初的概念,賴依欣眼中的美術館刊物,同樣是另一種實踐「打破邊界」的方式。

但不論是透過「之前」、「之間」或「之外」的實體活動,抑或是閱讀刊物等方式來接近美術館,這些都是選項之一,親自走一趟中央公園與綠美圖,好好體會在環境、藝術與人之間的交互共融,找到其中的舒心感受,那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台中市立美術館 廣告)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