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文化與圖書知識相遇,有限空間裡的無限可能

當藝術文化與圖書知識相遇,有限空間裡的無限可能 臺中市以「綠美圖」作為主品牌,「臺中市立美術館」和「臺中市立圖書館」則座落其中,以通透的場域連結藝術與知識。
日期:2024-10-01

在台中水湳經貿園區的中央公園內,由八棟高低不一的盒狀建築體所構築而成的「台中綠美圖」,隨著主體構造的完工,以及陸續進行的內部裝修工程,即將要在2025年底開館與民眾見面。 

綠美圖是台灣首座結合美術館與圖書館功能的城市級建築,也是曾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的日本SANAA事務所在台灣的首個公共建築,在SANNA事務所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兩位建築師的規劃下,綠美圖將以流動、穿透、融合等概念,打破美術館與圖書館的功能界線。而由永真急制 Workshop負責人聶永真替綠美圖、美術館與圖書館所設計的VI(品牌視覺識別),更突顯這座建築體在有限空間內的無限可能性。

在文化之森裡「相遇」

「2013年參與競圖時,就開始思考如何讓美術館和圖書館在可以獨立營運的狀況下,同時創造出只屬於台中綠美圖的融合空間(fusion space)。」

SANAA台灣的駐地設計師代表。圖/SANAA台灣的駐地設計師代表。

SANAA事務所以「文化之森」來說明綠美圖的建築設計概念:透過建築空間的串接,讓穿梭其中的民眾在漫遊中發生許多不期而遇的經驗,每次的到訪都能得到不同的體驗。前來綠美圖參觀的人們透過空橋、樓梯或斜坡等連接道通往不同需求的目的空間,而「融合空間」則在兩館各自功能需求以及結合中央公園的公園基地特色下所形成。

相遇的經驗不僅僅建立在行走體感上,建築量體間的視覺穿透以及各棟錯層的空間,透過虛實交錯,除了眼前欣賞的藝術品以及查閱的書籍外,還能看到鄰近空間中其他人的活動樣態,甚至能望穿外圍的中央公園綠意,處在綠美圖當中,將能夠充分感受由內而外的空間延伸與融合。

除了室內空間及民眾體驗外,地面挑高的遮蔭廣場把地面空間還給公園及民眾,讓大家無論是從哪個方向穿越進來,都不會因為綠美圖的座落而需繞道。」將地面樓層抬高,加上外層覆蓋的擴張網讓建築量體的邊緣顯得柔滑輕盈,綠美圖彷彿飄在空中,成為中央公園自然地景的一部分。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台中綠美圖從建築到視覺設計,不僅蘊含無限的內涵,更是臺中市連結在地與國際的重要承載。(照片來源:SANAA事務所提供)圖/台中綠美圖從建築到視覺設計,不僅蘊含無限的內涵,更是臺中市連結在地與國際的重要承載。(照片來源:SANAA事務所提供)

甚至,連民眾從公園走進綠美圖的感受都是設計考量的一環,台中是一個日照強烈又有微風吹拂的城市,當民眾在公園被日曬得頭昏時,一踏入綠美圖,首先會經過一樓挑高的遮蔭廣場,感受到微風吹來,進入主要入口則再加上景觀水池的微量水氣能讓體感溫度再往下調降,讓人心能夠跟著感受到的溫度更加平靜下來,最後再分別進入有冷氣空調的兩館室內空間,希望民眾在中央公園裡,進入台中綠美圖,能夠有著漸進式的溫度體感經驗,與一般在城市裡的全空調建築空間是不同的。藉由建築設計,SANAA事務所試著捕捉人對溫度的細微感受,銜接自然環境進到室內的舒適度。

邊界中的無限可能

聶永貞以俐落的視覺圖像,讓綠美圖、美術館及圖書館在融合的同時,也各有識別性。圖/聶永貞以俐落的視覺圖像,讓綠美圖、美術館及圖書館在融合的同時,也各有識別性。

而在SANAA事務所以融合、穿透打造出綠美圖的內外空間後,聶永真也依此為基礎設計出綠美圖的VI。「這次的挑戰在於,不單單只是替綠美圖、美術館與圖書館各自設計logo,而是要以綠美圖為主體,延伸出兩個場館的logo,同時三者之間要有相互依存的關係。」於是在幾次的VI提案中,聶永真說道,三個logo幾乎都是同時設計出來,而最後拍板定案的版本,更是呼應綠美圖的建築與空間定位。

美術館視覺設計中的階梯,也呼應美術館內的特色一隅。(照片來源:SANAA事務所提供)圖/美術館視覺設計中的階梯,也呼應美術館內的特色一隅。(照片來源:SANAA事務所提供)

「不論是SANAA事務所的設計,或是綠美圖結合美術館與圖書館的企圖心,在這樣的建築體當中,會有很多可能、很多想像。」於是,聶永真以兩條簡潔直線設計出綠美圖logo,線與線之間框出的空白範圍,既象徵綠美圖的實體空間,也代表在這空間裡有無限的事情等待著發生;而在兩條直線間以線條畫出書籍在架上陳列的樣子,成為了圖書館的logo,至於美術館logo的波折線條,發想的源頭是在這片空白上的隨手塗鴉,如果將logo旋轉90°,也呼應了美術館內迴轉樓梯的造型。

台中綠美圖品牌VI標誌。圖/台中綠美圖品牌VI標誌。

美術館館長賴依欣認為,聶永真的設計不僅精準詮釋綠美圖所具備的「包納、相容、流動」等特性,美術館logo當中以數筆線條連結起象徵綠美圖logo的兩側直線,也像是美術館透過藝術作品搭起的各種連結與對話。「但說了這麼多,還是要實際踏入綠美圖,才能體會所謂的融合。」賴依欣相信,「人」才是完成建築的最後一塊拼圖,綠美圖想創造的無限可能,不只有打破美術館與圖書館的實體界線,每一位到訪民眾的親身感受,都是這個空間在未來發展樣貌的重要養分。


(台中市立美術館 廣告)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美學台中市教育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