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代起源於英國的羽球運動,後續經印度傳至東亞各國,如今已成為全球各地最親民的運動之一,並於1972年以表演項目首度亮相於奧運舞台。台灣羽球發展起源於日治時間,1950年代受制於器材需進口而發展受阻,國內1950~1960年代開始自製羽球、球拍,並一度成為羽球器材生產大國,致使運動成本降低不少,遂成為全民運動。
圖/取自教育部FB
根據財政部統計,全台羽球場館截至5月為止共達113家,與去年同期相比家數成長16.5%,漲幅更是各類場館之最,賴志昶分析,羽球運動有入手門檻親民、運動成本低等特性,易於國內推廣,進而在近年來孕育出包含戴資穎、周天成及「麟洋配」李洋、王齊麟等好手,連番在國際賽事場上發光,讓羽球運動熱度持續發燒,在國內對該運動需求日益增大之下,致使相關場館家數逐年攀升。
圖/運動產業各類場館家數統計,資料來源財政部,住商機構提供。
細看財政部統計,全台各行政區截至5月為止,羽球場館家數以台中市達36家最多,賴志昶認為,台中會成為「羽球聖地」,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除各級學校推廣外,國內主要企業羽球隊在此有不少學校建教合作,致使該運動廣泛盛行;此外,台中市都會人口密集,在運動風氣日漸盛行下,自然讓場館一家接著一家開。
圖/體育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