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鐵,縫補起整座城市、山川與田野,成為城市與自然之間對話的開始,也提升了文化傳承與旅遊體驗的新高度。隨著阿里山的繚繞的雲霧和溫暖的陽光,旅客穿梭在鐵道、城市與田野間,同時也穿越了時空與文化的界限。對嘉義市來說,這條歷史悠久的鐵路線,不僅是貫穿嘉義市文化新絲路2.0的最美一哩路,也是嘉義市與臺灣重要的交通脈絡,連接著這座城市新舊文化的重要紐帶,更承載著許多臺灣人及外國觀光客的珍貴回憶。
嘉義市長黃敏惠提出的文化新絲路2.0計畫,同時也標誌著嘉義市對於文化資產的深刻重視與未來發展的雄心壯志。從2021年開始,市府團隊針對嘉義市的未來城市發展,從美學、建築、景觀概念出發,邀請產官學界共同提出《雙園計畫》、《大車站計畫》、《文藝森粼》、《道將圳水與綠廊帶營造》等規畫,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與文化內涵。
這場由市府跨局處整合擘劃的「文化新絲路2.0計畫」,以嘉義車站為起點,營造大車站門戶計畫,透過向西串聯友忠公園、番仔溝公園及美術館、文創園區Wing藝文基地;向東連結林業文化園區、總圖書館及舊監宿舍群形塑「文化新絲路2.0」,翻轉西市場及興中派出所,讓舊城創新生,引進青創活力。同時也宣示黃市長持續打造優質生活圈的企圖心,以四大亮點:「水綠景觀,環境再造」、「文化共融,打開邊界」、「以人為本,友善移動」、「繁榮新區,能量加值」,讓嘉市不只是嘉市,而是未來的臺灣新都心!
圖/嘉義市府結合青創能量,將閒置17年的公園小木屋,重新打造「Day Day」品牌,持續耕耘在地生活文化、勇敢打造城市美好想像。(嘉義市政府提供)
黃市長表示,嘉義有兩座森林,一座是眾所周知的阿里山,另一座則是嘉義市區現有六千多棟的木造建築,「雙園計畫」便是以友忠公園和番仔溝公園為核心,通過「Day Day」小木屋等設施的開放,將城市綠地與文化活動巧妙結合。同時,「文藝森粼計畫」則透過林業文化園區、總圖書館和舊監宿舍群的綜合利用,打造出了一座城市的新客廳,讓遊客可以五感體驗嘉義市的豐富文化與自然資源,也為嘉義市未來的都市發展打造廣達145公頃面積的「第3座森林」。
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道將圳,是嘉義市的母親之河,讓嘉義市成為水與綠的城市。「穿城之水•藍綠環圈」計畫,不僅是市府在公共工程的重點項目,今(113)年更獲得經濟部的城市美學計畫認可,從全國各縣市競爭激烈的提案中脫穎而出。黃市長更要求必須兼顧工程品質與景觀美學,將道將圳及民生公園融合,打造成光、水、樹、影,與自然共存、自在呼吸的公園綠地,創造多元使用及全齡的宜居環境,讓嘉義市成為「世代宜居•文化宜旅」的綠色生態城市。
圖/甫獲得經濟部「城市美學—公共場域設計共創」殊榮,嘉義市府將改造道將圳,呈現全新水文風華。(嘉義市政府提供)
文化新絲路2.0計畫促進了城市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串聯文化歷史、觀光、美食等,為市民與遊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新生活空間、文化新展演區、文化新活力中心及文化新旅遊體驗;同時打造地方創生基地、創意園區,為在地創生力提供了滋養與成長的環境,成為不同世代宜居、宜旅、宜創生、宜發展的未來城市。
嘉義市雖然行政面積不大,卻能迸發無限生機與創造力!深度發掘這片土地旺盛的生命力,已然成為行銷城市最好的口碑,成功吸引國內、外到訪人潮,在增進觀光收益與文化旅遊深度外,也一起見證這個越加包容、開放的嘉義市。
(嘉義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