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鐵滿一百週年後的36年來,臺灣都市化程度加深,經濟發展進入飛速發展的新時代,民眾不免需要頻繁往來各都市間通勤通學,主打方便、快速、安全的臺鐵,成為民眾的交通第一選擇,甚至因應人口變遷,開始臺鐵捷運化的路程,新增不少站點,讓臺鐵的服務觸角更為全面,同時也陪伴更多的民眾就學、就業,也因此讓許多人的成長回憶中總伴有那麼一座火車站,或是有著淡淡柴油味和拱門的柴聯自強號。
❝“隨著現代化的腳步進程加快,為了給予民眾安全回家的軌道與運具,身負使命的臺鐵,必須以日益龐大的組織來維護民眾搭乘的效率與安全。”❞
他們努力用猶如積沙成塔的微小改變,盼望匯聚成河,造就更舒適安全、更受信任的臺鐵。
圖/記憶歷史才能持續前進,安全運輸的使命,讓臺鐵更加堅定運輸安全的經驗與技術累積。
雖然,身為「百年老店」的臺鐵,曾在漫長、見證臺灣歷史的長路中,發生重大事故,在2018年臺鐵第 6432 次列車在新馬站內正線出軌;2021 年第 408 次列車事故,在清水隧道發生意外,雖然兩起重大鐵道事故的主要肇責為人為疏失。但是,
❝“事故的發生也喚醒臺鐵徹底改革的決心,加速公司化的契機,戮力以朝向「安全、安定、轉型」的方向前進。”❞
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臺鐵將原先專職調查事故原因的行車保安委員會,轉型改組為營運安全處,這也代表臺灣在安全管理上的重大變革,不僅將事故調查,轉為主動預防的概念外,同時也將分散在各部門的安全管理職能,透過專業化、集中化,確保安全管理的連貫性和系統性,進一步提高效率和成果,避免重演重大死傷意外,為大眾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鐵路運輸服務。
在運輸安全有了長足的改變,達成給予乘客更多的保障任務後,由於臺鐵退休人數在近年來逐年遞增,再加上人才招募不易,因此臺鐵同樣面臨缺工問題。為了解決人才問題,臺鐵近年來除了過去行之有年的傳統鐵路特考和營運人員甄試等管道外,也開始走進市場參與「搶人大戰」,像是規劃參加徵才博覽會、亦或是舉辦軌道經濟的企業講座等,期望以此網羅各界優秀人才,因為臺鐵深知「人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基石」。
圖/臺鐵開始展開變革行動,除了人才培育與運輸安全外,在求新求變的同時,也保留了舊元素,發展起其他稱為附屬事業體系的附業。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代表鄉愁與歲月的臺鐵便當。
便當是網友心中津津樂道的臺鐵流量密碼,但其實這一圓盒中,如果回推歷史,是整個臺鐵組織、業務以及改革歷史中的一隅。
從1956年開始,在臺中的食品供應站,開始製作特製的鋁質圓形飯盒,由隨車員在火車上登記乘客所需飯盒數量後,再由食品供應站製作,只要長途列車到達臺中後,就會立即送上車給乘客食用。
這也是臺鐵便當最早的起源,經典的排骨菜飯經過數十年後,仍深受旅客喜愛,甚至成為臺鐵的招牌商品,如今全臺已有6處臺鐵便當製供餐廳,再加上而後衍生出販售鐵路文創商品的臺鐵夢工場,這些「附業」都成為臺鐵營收中,重要的收入來源。
隨著臺灣的交通藍圖飽和,現在的臺鐵除了運輸本業外,也以販售便當及文創商品聞名,近年來在資產活化上著力甚深,在擺脫原有法規禁錮後,全力衝刺將原有臺灣土地資產效益最大化。例如與微風合作的臺北車站,就透過ROT(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的方式,將原先經營不善、讓商家退避三舍的商業空間,轉型成為寬敞明亮的購物及美食空間,除了成功滿足通勤族的飲食購物需求外,非搭車的民眾也願意特地前來消費,創造大批人潮。
圖/車站空間結合商業模式進駐,融合運輸帶來的人潮,成為絕佳的營運模式,圖為臺北車站。
後來,這套成功創造軌道經濟的模式,也陸續擴及到其他大型車站,像是新左營車站、松山車站、南港車站、臺中車站等,都從原本單純的交通節點,轉型成為能留住人潮的商場空間,也帶動鄰近區域的繁盛榮景。
現在的臺鐵,歷經136年的流轉變革,已擁有最先進的設備與技術,持續支撐臺灣的環島軌道運輸,北中南東四個行控中心,全天候監控及調度全線鐵路,在安全性上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每日安全、有效率地運輸高達數十萬人次,背後更代表著臺鐵1萬1600多名員工的辛勤付出。
臺鐵先前對各項沉痾制度、軟硬體及安全性的變革中,無非是圍繞著民眾需求而痛定思痛,決心做出改變,如引進電子支付及從2013年開始規劃設計的第四代票務系統,在上線後以穩定、方便,博得旅客正面評價,也符合民眾需求。又如同近年來,臺鐵與政府一同助攻國內旅遊,結合本業加強發展以鐵道為主的旅遊型態,進而開始改造活化老舊列車,改裝成像是日本九州的知名觀光列車一樣,種種的全然改變帶給民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刻感受到「臺鐵不一樣了」。
圖/從軟體到硬體,臺鐵導入美學與服務設計,從體驗上翻新民眾的感受,圖為鳴日廚房今年獲德國iF設計獎最高殊榮的「iF金質獎」,以及「服務體驗設計獎」共兩項大獎。
在2024年1月1日起,臺鐵將以「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掛牌營運,開啟下一段精采篇章,公司化後的臺鐵仍有美好願景,所有員工也將得到企業福利的待遇,也讓財務朝穩健發展方向邁進,將以重新整裝再出發的嶄新面貌,重現百年老店的風華。
這間百年老店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中,屢屢克服逆境,陪伴臺灣創造經濟榮景,同時也為許多國人創造跨越地域與時間的移動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