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中縣市合併至今,10幾年來,臺中市的山、海、屯、城四大區域,就像數顆珍珠,在臺中市建設局的努力下,以各種建設、道路橋梁工程,縫合山海屯城,串起一條條通往繁榮與美好的幸福曲線。而在盧秀燕市長擘劃的藍圖裡,連接山城與市區的東豐快速道路、串聯臺中與彰化往來的大肚和美橋、舒緩大甲聯外瓶頸的溫寮溪旁聯絡道路,太平區市民大道等,都是均衡區域發展,促進產業與經濟繁榮,打破縣市界線,資源互補共享,提升城市競爭力必要之路。
圖/雖然等待漫長,但在市府齊心下已經啟動的東豐快速道路,未來不僅可以成為山區的重要的醫療及緊急救護道路,更能舒緩台三線交通,形成便捷的交通路網。
連接山城與市區的東豐快速道路,也曾是這條幸福曲線中,失落的一段。921大地震時,震毀聯外道路,導致救援困難,因此災後,基於「山城一定要有第二條聯外大道路」的想法,於是有了這條連結東勢、石岡、豐原的快速道路的計畫。
但這條生命救援線挑戰重重,延宕20年。直到盧秀燕市長上任後重啟環評,「一般這麼大的案子,環評通常要4、5年以上」,臺中市建設局陳大田局長語氣堅定的表示能在短短2年內通過二階段環評,關鍵就在於他們克服了大家對東豐快經過車籠埔、梅子斷層帶的疑慮。首先是在豐原段部分採用路堤結構方式。路堤結構就是在道路兩側蓋一座像小山丘一樣的結構,穩固性高更安全。在偏近大甲溪段經過斷層線部分,則採鋼橋結構,一有斷裂立刻能組裝鋼橋,快速修復。其他通過公老坪山區採用隧道,剩下部分則採用高架橋,既不會造成民眾通行不便,視野也比較好。在「路線微調,避開房舍、保留農地、使用河川地」原則下,民眾反對的聲浪自然變小。
再者,還要解決缺工、缺料問題。目前預計115年石岡東勢段先通車,117年全線通車,提供山城另一條運輸醫療及緊急救護救災之路,健全周邊路網的完整性,同時因為改善交通壅塞而降低空污。「東豐快也是經濟救援線」,山城工作機會較少,很多年輕人未來可以回流,生活在山城,工作在市區;或是結合地方創生,同時帶動觀光產業,為山城創造更多機會。
圖/臺中大肚與彰化和美間因烏溪阻隔,繞行路線都超過10公里,成為兩座城市間最近的遠距離,未來通行後只需2分鐘車程,不僅造福通勤族,也成為防災避險的替代道路。
「多一座橋,就可以多繁榮一個鄉鎮;多一里路,多一個觀光客。」
隨著大肚和美橋動工,未來受益的不僅是彰化和美、伸港與臺中大肚、龍井等鄉鎮,還有沿線的臺中港工業區、全興工業區產業鏈,以及沿線觀光產業。這條經濟效益很大,短短2分鐘就可從彰化到臺中,創造中彰30分鐘生活圈的橋梁,民眾期待了10餘年,陳大田局長表示,這條斥資32億,長約1690公尺的大肚和美橋,是近期臺灣中部跨域最長、耗資最高的重大橋梁工程,從前期的評估規劃,至盧秀燕市長上任後跨縣市協調、啟動設計、爭取中央經費補助,最終克服市場環境環境缺工缺料狀況,才能順利推動開工。
盧秀燕市長秉持「開不了工的要開工、完不了工的要完工」的原則,去年建設局克服萬難正式動工,這條承載著臺中彰化市民期待的大橋,預計在115年完工,未來將可快速連結省道及國道,形成高、快速公路網系統,帶動整體運輸效益,成為便捷的跨縣市生活圈。
圖/溫寮溪旁聯絡道路完工後至少可縮短至少30分鐘進入大甲市區的車程,有效紓解往來大甲、外埔兩區的車流,以及促進地方發展。
全臺三月瘋媽祖,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人次。而毗鄰商業、文化與金融中心的大甲區,平日車流量就很大,到了節慶期間更是嚴重,尤其甲后路為國道3號通往大甲市區主要道路,交通號誌多,再加上穿越鐵路地下道路段因道路限縮形成瓶頸,不僅居民進出不便,更影響到觀光發展,因此臺中市建設局規劃「溫寮溪旁聯絡道路新闢工程」,開闢溫寮溪大排堤岸側替代路線以紓解壓力。
這段路線將近3公里,規劃時以減少民房拆遷及私有地徵收為目標,同時要解決既有道路下方管線的問題;另外考量鐵路下隧道結構,鋼構橋下方重型支撐架均不在鐵路隧道上方架設,並利用建置建築資訊模型(BIM)模擬套置吊車吊裝位置,以確保鐵路行車安全。為了兼顧生態保護,建設局也在穿越石虎重要棲地架設10部自動相機監測,保有庇護通道,並設置永久性構造之滯洪沉沙池,減少對水域的影響。
圖/「城市的建設不能等」,成為盧秀燕市長上任後的解鎖動力,從大智路、會展中心、綠美圖到大巨蛋,每一項建設都是經過充分溝通,讓臺中的建設更上層樓。
如何以建設消弭城鄉間的落差,促進城鄉間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正向連結,正是SDGs第11點的實踐項目之一。陳大田局長強調,這幾年市府建構大臺中地區整體交通路網,推動重要道路橋梁闢建,除了前三項工程,還有市政路延伸銜接中科、中科聯外計畫道路及太平市民大道第三期工程等,以建設平衡區域發展。
回顧2020年時臺中升格10週年,盧秀燕市長提到臺中人變多也有捷運,但也得講究區域的平衡。回首此刻,臺中市從財政不被看好,到與臺中市建設局排除萬難邁向大建設大發展的行動,這些道路橋樑是冷硬的工程也是幸福的載體,唯有完整城市的交通網絡,才能為城市的永續發展帶來堅定的基因。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