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屋齡超過30年老舊建築,佔全市建築物比例約7成,臺北市政府積極透過各種政策方案來加速都市更新的推動,相較拆除重建的方式,「整建維護」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改善居住安全及品質,居民無須搬離原居地,更無需耗費鉅資與漫長的等待。
建築背景出身的王玉芬表示,目前臺北推動整建維護的課題,在於觀念的傳遞與建立。為推廣「整建維護」的理念,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自2001年辦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希望透過得獎作品,讓市民看到整建維護可以如何提升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王玉芬說到「建築物就如同自己的身體,需要照顧和定時的保養」,民眾可以從自家的整理著手,例如整理自家的陽台,改善空氣流通和自然採光,就是一種簡單創造美好生活體驗的方式。鼓勵民眾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找適合自己的生活小事開始著手,進而關心、甚至以實際行動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
另外,對於民眾在面對建築物整建維護時常面臨的問題,比如想為社區高齡者安裝電梯,或是面對外牆磁磚掉落需要修繕、結構安全有疑慮卻不知道如何著手,市府有輔導團可以進入社區協助指導,也有相關的補助款可供民眾申請,幫助民眾投入整建維護工作,不但可以有效延長老屋的生命週期,也能實質改變現在的居住品質。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是一個政府與民眾、設計師及經營者溝通對話的平臺,目前已累計近1,000 件作品報名,245 件作品獲獎,王玉芬期待每年的大獎,可以帶給每一個參與者,不論是所有權人、經營者、設計師、施工廠商更多的學習與啟發,期許在這過程激盪更多老屋活化的創意及可能性,喚起大家對於老舊建築物維護的重視。
王玉芬分享今年度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並非一般房屋的整建維護,而是來自一項台北地下街的出入口改造計畫──「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率先改造捷運北門站周邊的Y26出入口,與鄰近的古蹟(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相輔相成,展現出美麗的都市地景,也讓使用捷運設施的市民,得以舒緩在都市緊繃的心情。
圖/「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更新設計」為臺北市街道增添光芒,再也不黯淡。
今年還有另外一個非典型的老屋新生案例,則是位於內湖的工業廠房「Carguru Plaza」,設計團隊以全新的都市工業建築為發想,顛覆傳統的工廠空間,打造汽車工業建築新面貌,整體立面的設計也與周圍都市環境有所呼應,為臺北的工業建築立下很好的新生典範,因此獲得了整建維護特別獎殊榮。
圖/「Carguru Plaza」以建築物立面呈現獨特設計美學,創造臺北市工業廠房改造新典範。
王玉芬也提到,不僅民間有許多具創意的老屋整修作品,公部門也積極創造整建維護的示範案例,例如去年社區空間類首獎作品「昌吉基地」。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在2022年翻修位於大同區昌吉街的老舊眷舍,建築師為這座街角的老屋引入了大量採光,過程中更保留了彩色浴缸等舊有建築元素,打開了市民對老舊眷舍翻修的想像。目前昌吉基地由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作為駐地工作站使用,提供附近鄰里區域居民進行公辦都更相關諮詢服務,成為一個敦親睦鄰的舒適空間。
圖/「昌吉基地」原為臺北市稅捐稽徵處及環境保護局之眷屬宿舍,翻修後空間引入大量採光。
未來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將持續「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影響力,打破老屋翻修只能變成文青咖啡屋這類刻板印象,推廣貼近市民生活或具公共性的改造,讓一般市民能夠更有感,理解老屋新生的價值,進而具體實踐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留給下一代更好的居住品質。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