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每個人都幸福!臺中市「同理心建設」照顧各族群需求

想讓每個人都幸福!臺中市「同理心建設」照顧各族群需求 圖/同理心建設不僅僅是以人為本,更希望市民都能感受到被重視,以及在城市中找到自在的休憩空間。
日期:2023-11-09

你的腦海中,有對於幸福生活的美好想像嗎?早晨通勤路上,看著車窗外的綠樹,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和生命的節奏;下班後帶著孩子們到附近的公園玩耍;週末,夕陽餘暉下,牽著年邁父母的手,在綠地上慢慢散步。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小日常,都是珍貴無比的時刻。在這些幸福片刻背後,其實都有臺中市建設局的身影,「富市台中,新好生活」這是臺中市一直想讓所有市民感受到溫暖意念。

陽光公廁不僅是環境優化,更導入友善性別平等的需求安裝救助裝置,讓公廁擺脫過往「陰暗危險」的負面標籤。圖/陽光公廁不僅是環境優化,更導入友善性別平等的需求安裝救助裝置,讓公廁擺脫過往「陰暗危險」的負面標籤。

融合與共享:建設是搭載「同理心」的溫暖載具

「同理心」,或指共情、共感,意指運用理解與想像力,了解他人所歷經事情的感受。

以「同理心建設」為理念,臺中市建設局積極聆聽不同族群的需求和期盼。就拿「美樂地計畫」來說,老舊的公園創造許多新的綠色角落,陽光下的公廁、共融的遊樂空間,以及無障礙的環境設施,每一個環節都彷彿在呼喚著平等的幸福,讓人感受到臺中市對市民需求的期待和回應。

臺中市自2019年開始啟動美樂地計畫 ,「不只是改善環境而已,我們還想營造友善的環境,實現人本安全。」臺中市擘畫的願景很迷人,透過計畫重塑地景,讓城市美學獲得新生,同時建起具有韌性的綠色網絡,還能夠推動共融與無障礙環境。在美樂地計劃下,公園不只是城市裡的綠地,更是人們能安心遊憩的溫暖庇護所。

更重要的是,這個計畫不只是對公園的單一次翻修,而是對城市生活質感的一次昇華,也讓過往被排除在外的族群們,能夠平等地享受生而為人,本該享有的權利。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臺中建設局曾會同身心障礙團體,共同勘查公園無障礙設施,親力打造沒有障礙的空間。圖/臺中建設局曾會同身心障礙團體,共同勘查公園無障礙設施,親力打造沒有障礙的空間。

「臺灣公園普遍有高低差,一般民眾使用上沒什麼問題,但你會發現,像是年長者與行動不便的人,使用起來會非常辛苦。」美樂地計畫中強調共融與無障礙的「幸福遊」概念,正是出於這樣的觀察而發想。

「我們有規劃電動輪椅的輔具充電區,可以到有遮蔭的涼亭裡面充電。還有在公園一般座椅旁邊劃設輪椅的停放區,讓坐椅子和坐輪椅的人,可以一起在同一個地方休息聊天。」原本因硬體設施不足,連坐在隔壁聊天都無法實現的念想,因為同理心建設而得到滿足。

讓所有小孩都能在公園安全的玩樂,是臺中美樂地的一大目標。圖/讓所有小孩都能在公園安全的玩樂,是臺中美樂地的一大目標。

溫暖與同樂:重視需求,真正的無障「愛」遊樂

「每個孩子都能玩的遊戲場」是臺中市建設局在改造遊戲場時的一大重點,要讓行動不便的小朋友,也能不受生理情況限制,打造可以一起玩耍的安全空間。例如西屯區的惠安公園,就以發跡臺中也是大家所熟悉的珍珠奶茶為主題,打造珍奶公園,除了有珍珠造型的溜滑梯以外,還有奶茶步道。最重要的是,市政府補上無障礙鋪道,讓所有人都能同樂。

太平區的馬卡龍公園也是另一個例子。雖然主打超高溜滑梯,但周邊設置有特別款的溜滑梯與盪鞦韆、彈跳床與旋轉盤等共融遊具。「我們在溜滑梯有做『轉位扶手』,行動不便的小朋友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坐上輪椅,不用仰賴別人,這樣也可以創造自信心。」

在改善前,除了召集專家們共同商議以外,臺中市建設局更找上身心障礙者協會,以及家長們,聆聽使用者的第一手經驗與需求。不同年齡、有著不同需求的人們,無論是孩子們的歡呼,還是老人的悠閒,都在同一片綠地上,綻放出美麗的笑靨,而共融也不再是口號。

美國都市規劃師傑夫‧史貝克:「適宜步行的城市,是宜居的希望所在」,一座城市若能讓人願意「走」,包含便利、安全、舒適、有趣這四大元素,便能使經濟繁榮成長、市民安全健康、城市永續發展。圖/美國都市規劃師傑夫‧史貝克:「適宜步行的城市,是宜居的希望所在」,一座城市若能讓人願意「走」,包含便利、安全、舒適、有趣這四大元素,便能使經濟繁榮成長、市民安全健康、城市永續發展。

城市的暢行:出門不再是闖關遊戲

臺中市建設局指出,平常都會觀察哪些地方沒設置無障礙斜坡道,或者設置了但坡度不符合需求,每年以改善150處為目標,同時,也會加上引導盲人的引導磚。

騎樓也有類似情況,有些騎樓若是墊高,通過時需要上上下下,對輪椅族與推著嬰兒車的家長都是難以承受之重,因此建設局和都發局合作,不只是建置人本人行道,也擴及騎樓的改善。

至於化妝蓋板,則是發現民眾「有時候推輪椅、或是穿高跟鞋,經過孔徑太大的水溝蓋,就會讓通行變得困難。」因此,臺中市建設局以每年改善400個蓋板為目標,走在路上不再膽戰心驚。

若將格局拉大,這些政策,例如人本通行、打造共融環境、開闢綠地等則和SDGs 不謀而合。

每項建設雖然看起來很小,但都源於日常生活中的觀察。每項改變也許細微,但累積起來就可以充滿市民幸福生活的痕跡。

《觀看更多文章> > > 197座共融公園成為接軌SDGs的友善天使

 

《入鏡臺中,看見更多美好》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廣告)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