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時代來臨,愈來愈多網友挑選店家消費時,第一招就是上谷歌看評價,所以對許多業者而言,評論星數相當於商譽命脈,一點也馬虎不得。
這也導致過去,只要有商家跟網友在網路隔空交火,該店家的評價就會被網友一星灌爆,成了網戰手段。
圖/顧客1星評論讓咖啡廳老闆不滿,肉搜客人FB及IG。翻攝自咖啡廳IG限時動態。聯合新聞網提供。
如這起咖啡廳事件,最後該店家負責人因行為不智,遭網友群起踏伐紛紛給予負評,最後谷歌評分慘剩1.5顆星,因此他後來出面表示,自己會檢討言行舉止,並鄭重向當事人和社會大眾道歉,同時宣佈咖啡店自5月18日停止營業。
可朝聖餐廳店家、造訪觀光景點後留下評論,希望鼓勵店家或提醒其他人「別踩雷」,在現代,大家早已司空見慣。
因此儘管谷歌本身設計機制,無法讓用戶真正「匿名」,可為避免未來也碰上「咖啡廳老闆的復仇」,現在只要調整帳號部分設定,還是能「覆蓋本名」安心留言的,而修改路徑如下:
當這項功能一啟用,所有谷歌帳號的相關功能,如Gmail、YouTube等,都會隨之改變哦!
如想進一步隱藏自己過往的評論,也可透過以下設定的方式,讓昔日的評論清單,只開放「追蹤者」看得見:
圖/台灣農曆春節和平日期間,Google地圖熱門飲食排行。統計時間為2022年1月28日至2月22日。Google提供。
當然消費者透過這些方式保障自身網路話語權時,也別忘了謹言慎行,慎重看待語言的權利與影響力,否則還是可能吃上法律官司。
像是過去,就有網友根本不曾實際到店消費,純粹想網路跟風,結果也上谷歌亂給一星負評,後來遭店家蒐證提告誹謗。
所以民眾網路公開評論時,如捏造事實、搞不清楚事件原委就胡亂批評,還有毀損店家商譽,害老闆生意受損、客人銳減、收入短減,就有可能被認定為誹謗罪。
圖/台北市某咖啡廳因肉搜並公開客人個資、照片、IG與FB而惹議。取自Unplash。攝影者Rod Long。(示意圖)
此外,無論是在谷歌上,還是自身社群平台,消費者寫評價時,都務必留意用字遣詞,如單純提到食物好不好吃、餐廳乾不乾淨、服務好不好等,這些都可受公評,也在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內,可一旦主觀形容,好比「難吃到像是餵豬的餿水」,那就可能惹店家不滿而開吉,一番分享美意反而惹禍上身。